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春秋战国演义 > 第151章:秦穆公执意伐郑

第151章:秦穆公执意伐郑

秦将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卫新郑的北门,看到晋国送公子兰回郑国,郑文公将子兰立为世子,非常气愤:“我们帮助他守卫都城抗击晋军,他们倒好,向晋国投降,好像我们是多余的了。”于是就派人把情况报告了秦穆公,秦穆公也愤愤不平,只是看着晋文公是自己支持起来的,不好发作。公子兰即位,对待杞子等人没有嘉奖,也没有慰问他们。杞子就对逢孙杨孙商量说:“我们远离家乡帮助郑国守城,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不如劝说主公发兵袭击郑国,我们也好回国。”

这时,有人进来报告说:“郑国已经探明晋侯死了。”

杞子说:“好,太好了!这是袭击郑国的极好机会。”就派一个心腹人回到秦国,送上一封密信。信上说:

我们在郑国屯守,郑国北门由我们把守,大门锁钥由我们掌管,如果派兵偷袭郑国北门,我们为内应,可以灭掉郑国。晋侯死了,晋国正在办理丧事,新君刚刚即位,国内不稳,不能出兵救郑。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极好机会。

秦穆公看完杞子的密信,就找来蹇叔百里奚商议,蹇叔说:“秦国距离郑国千里之遥,灭郑之后其国土不能并入秦国,只能得到一点俘获,对于秦国没有多大好处。千里行军,士兵劳苦,路途之中需要好多天,惊动百姓,哪能掩人耳目?如果郑国得到秦国伐郑的消息,一定提前做好了准备,我们就会劳而无功,如果中途再遇到其他变故,结果很难预测。况且我们留兵帮助郑国守城,又派兵去袭击,这是不讲信义;乘人新丧去攻打,这是不仁;成功利益小,不成功害处大,这是不智。打这一仗丢掉了仁智信,所以不应该打。”

穆公听了很不耐烦,说:“寡人三定晋君,二平晋乱,威名传遍天下,只是因为把勤王的功劳让给了晋侯,城濮大战晋国又打败楚国,本来是我应该到手的霸业却让给了晋侯。现在重耳已经故去,天下谁能为难秦国?郑国现在是笼中困鸟,趁着这个大好机会灭掉郑国,同晋国换河东之地,晋国必然听从,怎么就没有利益?”

蹇叔又退一步说:“晋国和郑国过去都是秦国的友好国家,他们丧君,主公应该派使者去吊唁,借机观察郑国是不是攻打。不要只听杞子一个人的话。”

秦穆公烦了:“如果等到吊唁之后再出兵,往返折腾一年就过去了。用兵之道是迅雷不及掩耳,你是不是年老疲惫了?”

秦穆公不听蹇叔的良言,答应杞子:“二月中旬秦兵到达郑国北门,请做好准备,里应外合。”接着亲自调动兵马,把他最欣赏的三帅都派去,命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二人为副将,挑选精兵三千多人,出动兵车三百乘,兵马在东门外集合。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是蹇叔的儿子。出师这天,蹇叔和百里奚来到东门外送儿子出征,两个人痛哭流涕,就像诀别一样,口中不住地说:“悲哀呀,心痛啊!我看到你们好好地出征,可能看不见你们回来呀!”

穆公听到很不高兴,派人去责备两位老相国:“你们为什么哭我师,这不是涣散军心吗?”

蹇叔说:“臣哪敢哭君侯的精兵,臣是哭自己的儿子呀!”

白乙丙见父亲这样痛苦,就想辞职不去。蹇叔说:“我们父子得到主公知遇之恩,吃秦国最高的俸禄,你为国而死是分内的事,必须忠信智勇,尽力打好这一仗。”接着从怀里拿出一封密信,交给儿子,嘱咐说:“你要按信中说的去做。”

白乙丙领命出征,心中惶惑不安,很凄楚。孟明视不然,他认为自己武艺高,伐郑必然成功,高高兴兴地领兵前进。

大军出发以后,蹇叔抱病不再上朝,随后递上辞呈要求辞职,秦穆公坚决不批准。蹇叔就说病重,要求回到老家宋国铚(zhì)村。百里奚来到蹇叔家里看望蹇叔的病情,对蹇叔说:“我并不是不知道天命,之所以继续留任,还寄希望我们的儿子还有一线生还的希望,仁兄有什么高见请告诉小弟。”

蹇叔说:“秦国兵马这次出行必败无疑,贤弟可以秘密告诉子桑,请他在河下秘密准备船只,万一他们死里逃生,及时接应他们回到秦国。晚了就回不来了。一定记住,不可疏忽。”

百里奚说:“仁兄之言,我一定办好。”

秦穆公听说蹇叔一定要卸任归田,赠送黄金二十斤,彩缎一百匹,群臣都来相送,一直送到郊外,才恋恋不舍地返回。百里奚握住公孙枝的手,把蹇叔的话诉说一遍,最后说:“我的老兄不托付别人,只托付子桑你一人,认为将军忠诚勇敢,能为国家分忧。将军不可对任何人泄露,一定秘密办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