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宋江山第六卷 > 第1章 第一章 不为京官 第一节 苦心相劝

第1章 第一章 不为京官 第一节 苦心相劝

第一章不为京官

第一节苦心相劝嘉祐元年(1056)八月,京城开封。

大雨初霁,帝都仍笼罩在一片湿气之中。早已入夏,气候却反常的阴冷,自五月起,连绵数月的雨势,至今才逐渐停息。天灾无情,距离都城不远处的澶州因黄河决口发了大水,受灾范围覆盖河东、河北、京东、京西、湖北、四川等路,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无法统计。京城之中,因积水来不及排干而出现的严重内涝,使得城内“泾渭纵横”,就连安上门也被淹。数日过后,往日最是繁华的几条主街道,如今却是人烟稀少,不胜萧条。

早前,朝廷已发动在京军民全力抗洪救险,疏通下水管道以缓解灾情,时至今日,方稍见起色。为谋生计,大水还未完全退去,百姓又迫不及待摆起摊来,城里的新郑门、西水门和完胜门,小贩随处可见,他们挽着裤脚,赤脚浸在水里叫卖吆喝。运货的伙计用木筏取代了往常的拖车,在市里热热闹闹地划行;街边的商贩扛下一担担的生鱼、蔬果,颤巍巍地放在好几层石砖垒起的高台上,又转过身去招呼过往顾客;持家的妇人扎起裙摆,深一脚浅一脚地,缓慢蹚水而过,许是饿得慌了,背上的婴孩哭闹不止。因这大水,水路运输艰难,货源稀少,价格便一路飙升,诸多百姓只得绕了一大圈又无奈折返。一时间,吆喝声、还价声、哭声、叹气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这时只见积水深处,徐徐划来一条木筏,筏头站着一名男子,着一白袍,头戴仙桃巾,手执一柄团扇,直直立着。此人正是时年三十七岁的曾巩,字子固,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正准备参加明年的礼部考试,现下在京待考。

“爷儿,前方就是了。”撑篙的长者恭敬说道。转角处出现一组官家住所,三三两两,均是黄绿琉璃瓦,彼此错落着,倒也雅致。

许是心情焦急,木筏尚未停稳,曾巩便大步跨下,草草一手拎起衣摆,就往前冲去。身旁服侍的小童忙追了上去,不停低呼:“老爷慢些!”

“王丈,你可曾收到欧阳先生下的帖子?”人还未迈入府内,他便急急问道。

门未阖上,入眼之处,只见地上铺着褐色织花地毯,正对门处悬着一幅古画,画下摆一竹榻,上有一懒架,左右各铺一蒲团,中设紫檀小几,几上摆着文王鼎,鼎旁匙箸香盒。屋左侧是整面墙的书架,上置各色书籍赏玩,右侧有两楠木玫瑰椅,装饰简朴,只牙头处饰着云纹。两椅中间夹一高几,几上有一汝窑果盆,装着时新瓜果,旁边摆一小铜火炉,正烹着热水,汩汩冒着白烟。

榻上倚着一人,松垮着一绿色襕衫,腰系革带,头戴直角漆纱璞头,蓄着胡须,长相虽不甚英俊,但唯独一双眼睛闪着精光。这是时任群牧司判官,时年三十五岁的王安石。自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及第以来,其政绩斐然,但因其极力要求在地方工作,曾四度辞任京官,更是出了名。无奈此次前宰相陈执中力挺,欧阳修极力挽留,王安石方才回京述职,与司马光同任群牧司判官。

曾巩进屋来,朝王安石作了一揖,王安石忙站起,微微拢了拢领口,整了整衣衫,还了一礼,招呼曾巩在椅上坐下,复又上了榻。

“曾公,可有何不妥么?”王安石问道,又从几上的青玉虎头纸镇下抽出一封帖子,细细看着。

此时恰逢侍女进来添置茶水,许是方才走得急有些渴了,茶刚点好,曾巩便接过茶杯捂在手中,顾不得茶水滚烫,对着热气吹了吹,便用杯盖轻轻拂开茶沫,啜了一口。随即侧身擦了擦胡须,道:“并无不妥。听闻此次眉山苏家,一行来了三人,苏老虽无意科考,却携二子苏轼、苏辙进京,这几日就宿在京郊的寺庙里。三苏名声在外,不出意外,定是榜上之人,最近可是抢手得很!”

“这三苏的名气确实不小,且不论苏老如何,他这两个儿子可是聪颖异常,年纪虽轻,前途却不容小觑,日后必是大有作为!”王安石赞道。

这厢曾巩因方才下船过急踏进了积水,衣摆受了潮,寒气袭来,只得将横襕往上卷起晾着,又灌了口热茶,接着道:“王丈所言正是!昨日听恩师说,宴会之日,三苏也会参加,神交多日,此次总算得以相见。届时,你我皆可与之探讨学问,真真是一件美事。”

王安石听言,微微颔首,复又拿起几上搁着的一本书,自顾自地看了起来。

这般待客之道,确是有些怠慢了,曾巩却也不恼,他向来熟知王安石不拘小节,且二人已是多年挚友,倒是不需这些虚礼,只无奈一笑,随手拈起一枚金杏嚼着。

稍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