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宋江山第六卷 > 第4章 第二章 事与愿违 第一节 痛心丧子

第4章 第二章 事与愿违 第一节 痛心丧子

第二章事与愿违

第一节痛心丧子嘉祐二年(1057)五月,王府。

一妇人上着真红罗背子,下系明黄色纱裙子,头上挽着高髻,簪着白兰花,眉间匀着一朵粉白色梨花,轻移莲步,款款前来,此人正是王安石的夫人吴氏。

此刻厅内,聚着曾巩、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皆来为王安石送行。吴氏见状,半蹲行礼,向在座诸位道了“万福”,才对王安石说道:“郎君,一切都已打点妥当,时候不早,我们该启程了。”

闻言,一众人等便浩浩荡荡向门外移去。王府门外,停放着几辆马车。那时候马匹不多,士大夫出行皆用牛车或驴车代步,而常州距离开封路途遥远,念及王安石家眷众多,圣上便赐了几辆马车以示恩典。此举甚是微妙,先前王安石和韩琦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一直无视王安石调任请求的朝廷却在此时允诺了他离京,坊间一度传闻王安石是彻底失了圣宠,直到圣上亲赐下这些马车,也算是表明了态度,给足了王安石颜面,一时之间,众人心中也都有了考量。

门外,掌管府内杂事的内知正指使着家仆们搬运行李,马车前有一少年,白袍银靴,腰间挂一墨玉,垂着红缨,这是王安石的长子王雱,时年十三岁。少年身侧有一书童,唤作汀时,生得俊俏无比,在他身后立着两个女孩子,分别着翠色和粉色衣衫,将发结在头顶,挽成双髻,这是王安石的两个女儿,约摸八九岁光景。

见众人出来,三人忙恭敬行礼,甚是乖巧。此时侍女拿来一个白纱盖头替吴氏戴上,一个中年婆子抱着一个两岁男童走上前来,吴氏忙接了去抱在怀里,这是王安石两年前刚出生的小儿子,红唇粉面,肉嘟嘟的极为可爱。

见状,王安石柔声道:“下来,给诸位叔伯行礼。”

男童遂即奶声奶气地答了声“喏”,从吴氏怀中跳下,步履蹒跚地走至众人面前,有模有样地鞠躬,俨然是一个小大人,逗得众人皆笑。

王安石上前将他抱起,脸上少有的温柔,慈父之情溢于言表。王安石这些儿女虽年幼,却是聪慧伶俐,尤其是王雱,年纪轻轻,早已盛名在外,颇得众人疼爱。想到此番离去不知何时再见,司马光等人心下确实不舍,纷纷上前赠了些书、玉等,又嘱咐了一番,方才作罢。

这时后方管家来报,说是王安石弟弟一家也已装点妥当,即刻便可启程,王安石遂告别众人,带着一众老小,踏上了去往常州的路途。当晚,开封城丰乐楼。

顶楼的望月阁中,此时热闹非凡,推门入内,只见屋内围着一众权贵子弟,正在寻欢作乐。

“王安石这厮,真是假正经,当日我吕家拉拢他,竟被他义正言辞一口回绝,还斥我为徒手好闲之辈,整日只知道寻乐勾栏瓦舍,败坏祖荫。可你们看看他,外表装得衣冠楚楚,背地里却和小姐暗通款曲,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说话之人是京城新起权贵吕氏子弟,当日聚会上韩琦因醉酒把王安石的事抖搂出来,早就传遍了京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时之间,有人惊,有人叹,但最高兴的莫过于这般当日被骂得狗血淋头的“米虫”们。他们生来便居权贵之家,从小听着阿谀奉承之言长大,怎料他王安石,位不高官不大,却是油盐不进,拉拢不成,竟还把他们贬得一文不值,此事一度让他们觉得十分挫败,所幸后面出了那茬儿,这帮脆弱的温室花朵内心才总算找到了平衡。于是这段时间,在他们之间最流行的活动便是聚众数落王安石,以解心头愤恨。

话落,席间另一人便接话道:“吕兄所言甚是,都说心虚的人叫得才最响,这王安石真是好心机。当日他四度辞官,本就有作秀之嫌,又装作正直清白,博了好些虚名,把大家都蒙在鼓里,幸好韩枢相揭了他的假皮,真是大快人心。”

此时,一妓裹着枚红色纱束胸,上穿一件鹅黄色短衫,半开半露,一对酥胸若隐若现,好不香艳,正坐在他腿上,替他喂着酒。他忙把头凑过去一口气喝了,视线却是直直落入衣内,忽地伸手在女子腰间狠狠掐了一把,惹得她一声惊呼,假意嗔道:“爷儿可坏!”说着便欲转过身去,却被身后之人一把搂住,带着头上高高盘起的危髻猛地一晃,当即便散下些发丝,垂在额前,也不在意,只管咯咯笑着。

就这一番嬉笑打闹之后,众人都有些乏了,一些性急之人早已站起准备离席,一人突然说道:“既是如此,此番离京,倒不如让他有去无回。”这人名叫李之昂,来历神秘,只说自己出自巨贾之家,权贵子弟虽对商人看不上眼,无奈他颇懂投其所好,素来和公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