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宋江山第六卷 > 第8章 第二节 阿云之狱

第8章 第二节 阿云之狱

第二节阿云之狱

日子就这样不慌不忙地过去,在京为官已经五年,王安石的政治构想始终没有实现。这段时日也算是碌碌无为,在前朝恍如一个幕后人员一般,反倒是苏轼、苏辙等人后来居上,积极得很。云娘进府也已经一年有余,所幸她本也是不争之人,对吴氏也是百般尊敬,和王安石的几个子女也玩得要好。她名义上虽是妾,但也不过只是个空名罢了,和王安石并没什么深切交流,除了每月向李之昂汇报些王安石的衣食起居,其余时候,也算活得自在。

嘉祐八年,流年不利,自年初起,朝就一直有人离世,先是太子少傅田况,再是庞籍紧随其后,时年五十三岁的宋仁宗看着原先的帝国辅丞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心中尤为不忍。想到八个月前朝堂之上,韩琦等人逼其立储,自知此事已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只得立了侄子赵宗实为太子,心中不免郁闷。求了三十年的皇子到头来终究是南柯一梦,宋仁宗的这块心病至此,也算是无药可医了。他看着当初辅佐自己的大臣们一一离世,又想及前朝韩琦、司马光等人的强势跋扈,自知自己的时代已经颇有一种气数将尽的意味,一股火蹿上,没缓过来,就此病倒。三月辛未,仁宗驾崩。八月,王安石因母丧回到江宁守孝。

一晃又是五年过去,轰轰烈烈的仁宗时代结束后,英宗时代又匆匆而过。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即位,这个刚满二十岁意气风发的皇帝,他的到来,伴随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即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格局。

早在当太子的时候,宋神宗便早早听过王安石的大名。这位皇帝不同于仁宗的和缓,年纪虽小,心中却有一个疯狂的梦想,初一上位,便毫不犹豫地显露他对军事的热忱。无奈当时整个朝廷积弊已久,国库亏空,无法支撑军事上的发展,再加之富弼等老臣的极力反对,他便只能硬生生地将这个欲望按下去。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改革似乎已是不得不行,要求进言的帖子发出去,总是收获甚微,这群官僚大臣们,不是打着哈哈过去,就是说不到点子上,这让他愈发焦急,同时,心中也越来越偏向王安石。在多日苦求治国对策无果之后,皇帝不顾众臣反对,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至此,王安石再次回到京城,回到这个权力、政治、风暴的中心。

熙宁元年(1068)四月,神宗赵顼开始私下密召王安石,谁都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随着见面次数的愈加频繁,一些大人物们终于坐不住了。

七月,韩府。

正厅之上,早已有数人落座,但却没有一个人能轻易开口,茶盏中已再无热气冒出,众人却也只能面面相觑。几日前韩琦辞官的消息早已不是秘密,是真心隐退还是以退为进无从辨别,今日特召众人来,实在让人摸不着其意图所在,只能硬忍着不开口,静观其变。

韩琦何等精明之人,混迹官场多年,历经仁宗、英宗两朝,到了神宗一朝,年事已高,早已是花甲老叟,虽身居宰相高位,且因着北方门阀的关系勾连着数个大家族,关系链上的大官小官更是数不胜数,甚至和曹后、高后关系密切,但他早知权力一物,该拿该放,如今在这风口浪尖选择隐退,是最合适的选择。当今的皇帝,不比仁宗和英宗,正是最自信最有干劲的时候,先前数次要群臣进言,他就已经知道这位主子注定不是什么碌碌无为之辈。王安石的再次入京,更是提醒了韩琦,改革已是必然,那么作为改革利益的直接受损者,他必须掌握先机,求得一个全身而退的机会。但离京并不意味着放权,这仅仅是权宜之计,是韩琦无奈之下退而求其次的一步。让他甘心放下权力,真是痴人说梦,就凭他手下这纵横复杂的关系链,他绝对能做到保存自身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损害,今日召集众人,也是为了此事。

在座之人,多是士族公子,得益于祖荫入仕,也有不少虽不出自名门望族,却是数代为官,他们构成了宋朝一个庞大的团体——士大夫阶层。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下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为国献策的同时,享受着各种特权,攫取各种利益,少数能在利益的洪流中保持清醒,仍然保有一颗相对赤诚坦荡的爱国之心,多数只能淹没在权力金钱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司马光恰恰属于前者,对于士大夫阶层这种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他是默许的,这一点和王安石截然不同。但他同样有他的抱负,正如年轻时候的韩琦一般,还没有被太多东西牵绊,还是心系天下百姓的。但是人都会有私欲,加之这几年在京城,他一步步靠近权力中心,心境早已不复当初。他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也是个很有毅力的人,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