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宋江山第六卷 > 第7章 第三章 风雨欲来 第一节 甘居幕后

第7章 第三章 风雨欲来 第一节 甘居幕后

第三章风雨欲来

第一节甘居幕后嘉祐三年(1058)二月,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

提点江东刑狱,俗称提刑官,是个名副其实的实职。按理说照王安石的性子,这种位置应该正中其下怀,但也不知是之前常州治水利的失败还是因为司法部门无法让他大展拳脚,王安石在任期间,始终没什么出彩的作为。倒是他任命刘季孙这一介武夫作为府学教授,落了个议论纷纷。宋朝重文轻武,故大多数文人对武将是打心眼里看不起,在朝堂上互相轧压的情形比比皆是,虽不少重臣如韩琦也是武将出身却也位居枢密使,那一口行伍话还是被传统士大夫所不齿。

刘季孙与王安石非亲非故,这个文武相斗的浑水,换作谁都不愿意去蹚,可王安石偏不。也许是因为他父亲官位不高,从小便带他四处游历的原因,王安石的骨子里,倒没有什么腐朽世俗的士大夫的优越感。只要是人才,不论文武,就应该破格录用,再加上他自己出了名的拗脾气,这事竟还真的办成了。但事虽办成,反响倒是颇大,都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王安石的这次用人竟成了汴梁官员百姓们饭后的谈资。权贵笑他,士大夫怪他,就连和他素来要好的司马光也修书一封给他,认为此事欠妥,有违常理。他所敬重的欧阳修在得知后,更是大为恼火,骂他这是跌了文人的份儿,让别人看轻了去。

王安石从没觉得这么件小事也能翻起这样大的浪,这令他震惊。近年来天灾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朝廷用人之时,竟还会为了几个虚名大肆谴责他,这不免让他觉得自己虽然不在京城,但依旧处处受限。常州兴修水利力不从心,最后落了个劳民伤财,这次想要提拔有才之人,竟也有这么多人阻止,这令他犹如困兽一般不知该往何去。失子的悲痛,治水失败的反思,以及他心中想要拯救天下苍生却无法达成的宏愿,犹如一条最利的皮鞭,日夜抽打着他的良知,让他终于决定,不能再这样避重就轻下去了,他要向朝廷提出改革。

十六年的宦海生涯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王安石因为自己甘做地方官的初衷,这些年来也看尽了这个帝国底层最现实的一面。他深知国家的诸多方面都已积弊很深,就凭他当个地方官这样微薄的力量,想要改变不过是蚍蜉撼树。唯有朝廷实行改革,才是他接下去要走的唯一的路。他想到之前朝廷对他的百般挽留,心中感慨万千,他甚至幻想了下若是当初他留京为官,是否就不会让自己陷入这种束手束脚无处施展的僵局?这个念头着实把他吓了一跳,他王安石岂能是这种贪图名利之人,于是带着这些复杂的情绪,他斋戒三日,用一颗最虔诚的心和满腔的热情,挥笔写下《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饱含着王安石多年政治心血的万言书送了上去,却犹如石沉大海,没了音讯。王安石忐忑多日却等不来一个结果,不免奇怪,朝廷之前对他稀罕得紧,怎的这一会儿说不理就不理了,正当他百般疑惑之时,朝廷的回复终于送到了。

嘉祐三年十月,朝廷调任书到,王安石回京就任三司度支司判官。这份文书的到来,恰如王安石一拳打到了海绵里,只得又按照老规矩,辞官不就。但这回朝廷没有批准他的请辞,于是乎王安石只得携妻带子以及一众家眷,踏上了回京的道路。

让王安石欣慰的是,朝廷虽未采纳他的改革意见,但是改革的意识还是有的。三年后的京城,早已不再是王安石当初所想的了,一大批政治新星聚集,苏轼、苏辙等人的活跃,好友司马光的积极,颇有一种新气象。说到底,他是孤独的,自己的思想无人理解,自己想做的事也无力可施。他很清楚当朝皇帝年岁已高,做事喜稳,自己那样彻底的改革自然不行,好在改革势头还在,也算是聊胜于无了。

当时改革的重点主要放在茶、盐和裁军上,涉及面虽不广,但对经济方面,倒是有一定的疗效,王安石虽常与司马光等人探讨改革方向,但他俩一个趋急一个趋缓,常常意见不合不欢而散。又因王安石始终觉得这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但如今也不可逆势而为,渐渐便也不再热切。无奈当时的朝廷,有数不胜数的人想要借着改革的势头冲上去以获得平步青云的机会,拉帮结派的人不在少数,这更令王安石感到深切的孤独和无助。

嘉祐四年,王安石好友王令因脚气死去,留下怀有身孕的遗孀,正是王安石当时作主为其求亲娶来的王安石妻从妹吴氏,孤儿寡母的,便投奔了王家。孩子出生,是个眉清目秀的女娃,因为这样的家世不宜将名字取得高调,便唤作清水。

嘉祐五年,欧阳修极力举荐,屡次修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