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真相大白
王安石的家事,在朝政面前,自然成了小得不能再小的插曲。随着他登上相位,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身边有了王雱的助力,也是如虎添翼,神宗对他的信任一日深过一日。新法的推行出奇顺利,改革了科考制度之后,保甲法、免役法相继出台,虽然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但都被一一克服。很明显的,在这一系列新法的实施下,国库迅速充盈起来,同时因为保甲法的推行,集结了一波强大的民间武装力量,至此,州县之间因禁军太远,厢兵太差造成的管制空白被填补,再没有任何叛乱发生。而随着这些条件的具备和改良,他和神宗之间那个不敢明说的大秘密,那件急切想做的大事情,终于被搬上了议程。
时间一晃来到熙宁五年,变法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年头,一些方面都渐渐走向成熟,效果也颇令人满意,不仅在财政,更在军事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二十四岁的神宗终于坐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梦想搬上台面来,那就是战争。
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宋朝早年的战败割地,看在神宗眼中,自然心痛不已。他是很有抱负的人,也很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收复失地,开疆拓土,是他的终极梦想,这一点在他刚即位时便显露出来,无奈诸多臣子极力相劝,才只得作罢。
所幸之后碰到王安石,两人一拍即合,让他在一开始商量变法时便毫无顾忌地将这个野心告知于他。而王安石也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不仅没有打击他,甚至十分支持。只是打仗并非儿戏,需要前期很完善的筹划、充足的军费和优秀的将领,所以他君臣二人虽然达成共识,但只能细细谋划。而后身边各国虎视眈眈,梁太后执政下的西夏,近年来野心勃勃,宋夏大战一触即发。南边的蛮族叛乱不断,更不要说数年来的死敌——最强大的辽国了,这便让战争显得尤为迫切,所以变法的很多疑问,此时便都有了答案。比如变法的速度,为何不缓步向前而是急进,比如新法对赚钱的执着,这都是在为之后即将到来的几场大战,做着万全的准备。
只是战争一事,向来在宋朝是最敏感的话题。宋朝富饶繁华,但周边强敌环伺,立国近一百年来,战乱不断,在对待和外敌之间的战争上,多采用花钱买和平的方法。但长此以往,国库亏空厉害,且国家地位每况愈下,早年也有连连战胜的风光时候,但到了现在,在军事上到底是落了下风。但打仗毕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若非不得已,不能贸然主动挑起战事了。
大宋朝这些年来虽在对外战争上总是处在被动的位置,但在朝堂高官的眼中,却非如此。在他们心里,崇尚和平是高尚的态度,是大国的气度,是涵养和素质,是堂堂大宋不同于那些野蛮民族的根本原因,所以乐得用岁币的形式维持和平,或者在边境开辟一些榷场,让出一部分利益。但是,外族的贪欲是无限的,一次又一次的加价,边境的抢掠,都在一点点地掏空这个帝国。终于,国库亏空到不能再亏的地步,烂摊子接到当今圣上手里,便有了打仗的念头。
经过多年的积累,再加上一个合适人选的出现,让神宗和王安石终于放心将这个大秘密昭告天下,并且选定了他们要跨出的第一步——征讨西夏。而这个最合适的人选,便是王韶,他曾在熙宁元年(1068)上《平戎策》三篇,详论取西夏之略,认为西夏是可以攻取的,若要想攻取西夏,应当先收复河、湟二州之地,这样夏人就会有腹背受敌之忧。他建议趁着现在各羌分裂,互不统属,将他们割裂开来,各个击破,一旦各部都臣服了,西夏即使再强大,也只会孤立无援,不足为惧。
《平戎策》一方面正确分析了熙河地区吐蕃势力的状况,一方面又提出了解决北宋统治者最急迫的西夏问题的策略,非常实用,因此得到了王安石和神宗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当即便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一职,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多年下来,已是万事俱备,就等着神宗下旨了。
熙宁五年三月,为解决边境军费,市易法推行。
四月,神宗一身铠甲,铮铮有声,出现在太皇太后的宫殿,进行着多年来从未落下的请安,但此刻看在太皇太后眼里,却格外特殊。他请安完毕之后,便笔直站立,英气勃发,开口问道:“皇奶奶,孙儿这样穿,可好?”
太皇太后闻言,感慨万分。她是曹家名将之后,已经是好多年没看到这挺拔的军装了,一时间勾起了她内心的那份雄心壮志。她没想到,有生之年居然能看到孙子这般英姿,心中也是由衷的欢喜,但此刻神宗眼中的神采奕奕,却让她颇为不安。这是要打仗了吗?她敏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