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宋江山第六卷 > 第20章 第二节 流民图现

第20章 第二节 流民图现

第二节流民图现

历史的悲哀,就在于科学的缺乏和知识的局限上,就在宋朝上下万象如新时,上天用它最常见的手段,开了一个最残酷的玩笑。

王安石迎来了他这辈子最大的敌人,同时,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便注定了他用尽全力都无法战胜。人祸可以避免,天灾却不行,人类在自然面前,总是显得如此渺小,因为“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自然灾害往往被看作是上天的警示,和皇帝、臣子、政治、军事息息相关。宋朝立国近百年,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也不算是什么稀奇事,本也没多大的关系,皇帝祭个天,表一下自己的诚心,再赈济灾民,便也就过去了。无奈熙宁年间的两次天灾,都发生在新法推行期间,这样暧昧的时间,自然会被一些有心之人抓住,变成反对新法的强有力的武器。

熙宁六年(1073),华山地震,引发泥石流,文彦博等人便纷纷上奏,直言政治昏暗,百姓受苦,上天在警示。神宗那时正一心扑在各路战事上,无心理会,之后前方捷报频传,他心中的不安便渐渐被喜悦盖过,便没有理会。到了熙宁七年,北方大旱,一连七八个月,愣是一滴雨都没有下,且范围甚广,连带着北方的辽国也是旱情严重。辽国因为地广人稀,且不事农耕,影响不大,但到了宋国这里,却不是这么简单。灾情严重,范围广大,一时间,北方各地百姓民不聊生,没有收成,便没法吃饭,天不下雨,也没水喝。朝廷当即大开粮仓,终究杯水车薪,七八个月里情况日益恶化,饿死的饥民无法统计。为了活下去,吃土啃树皮的行为已是平常,更有甚者,吃死人果腹,到了后面,竟演变成杀害同伴,生吃活人了。伦理道德在求生面前变得一文不值,杀人吃人,饮血喝尿,当时的灾区,真可谓是人间炼狱。

二十七岁的神宗赵顼此时真的害怕了。变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之后,这一年来,他终于从没日没夜的繁忙中抽身出来,如今的朝廷,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直接反对他的力量了。他通过新法的推行,在短短五年里,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可靠的皇帝,国库充盈,军事上的成就也让他非常欣慰。这时的大宋,正朝着他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让他特别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结果。

和平之世,边境安稳,新法也已经成熟运作,空闲下来的他,自然有更多的时间想别的事情。一年前那场地震,虽然引发泥石流灾害,但总归局限于华山一地,且当时他没有精力多加理会,便随了它去。

今年的大旱,非比寻常,规模巨大,灾情出乎意料的严重,这让这个闲下来的皇帝格外重视。何况赵顼本就是小心谨慎的性子,而且天灾向来有着更多的意义,他难免要多留个心思。对于当前形势的越发珍惜,就越让他觉得,绝不能出一丝岔子。灾情还在不断延续,老天已经一连七八个月都没有降下一滴雨,国家想出的救济法子都已见了底,他夜不能寐,渐渐地便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所以这次不等臣子们上书提醒,他自己主动逢人便问:“爱卿,如此天灾,是否朕真的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新法触怒了上天呢?”当然这次,他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出乎意料的是,反对派并没有像以往一般大肆攻击,他们大多数都选择了沉默。为什么呢?为了自保。王安石今日早已不同当初,王韶熙河开边的大胜,加上荆湖、四川的平乱,成为反对派和变法派胜负立判的最大根据。那样大的功劳,绝对无法轻易抹去,所以王安石在朝堂上的威信日益强盛,加之反对派的几位核心人物近年来贬的贬,死的死,缺乏一个有权威的领袖,他们就是一盘散沙,早已没有早年的攻击力。最重要的是,皇上和王安石的关系好得如一人一般,当朝赠以玉带,这样的荣宠,旁人想都不敢想,也让王安石站在了权力的最巅峰。反对派就算不满,如今也绝不会主动发难,所以当皇上问他们新法与天灾的关系时,他们都非常默契地选择沉默。见风使舵是这些官员最拿手的绝活,也是官场生存之道,饶是之前如何要与王安石拼个你死我活,审时度势之后,自然便会避免以卵击石的正面冲突。更虚伪的小人,转身便去奉承王安石的也不在少数。况且圣上对新法向来支持,苏轼、司马光等人也因反对变法而被贬谪,前车之鉴,谁又敢直接在皇帝面前说新法的不是呢?

多番询问下无果,神宗知道这些臣子都在打哈哈,他的内心因为日夜焦虑,终于忍不住了。一日在与王安石讨论新法的时候,开口问道:“爱卿,北方大旱,民不聊生,这是不是上天的警示?”

王安石面对皇帝的恐慌,却显得尤为镇定,他向来不相信什么天人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