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浅谈系列之二浅谈大明十六帝 > 第2章 建文帝朱允玟

第2章 建文帝朱允玟

朱允玟继位史称建文帝,时年二十一岁,他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年。出生于公元1377年,死年不详,存有爭议。是皇太子朱标的次子,他大哥朱雄英早逝,而马皇后所生嫡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因存不臣之心,被朱元璋赐死。因此朱元璋视朱允玟为嫡长孙,册立为太孙,钦定为接班人。朱允玟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但他性情温文尔雅,缺乏决断与勇武刚毅,故于公元1402年即被其四叔燕王朱棣起兵推翻了。朱允玟执政后增强文官的地位与作用,宽刑省狱,严惩不法宦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弊政,消除锦衣卫巡检司的恶劣做法和影响。执政第一年就四次减免人民赋税,平均江南田赋,使江南人民脱离苦海。他是一个深得民心和文人士大夫之心的仁慈好皇帝,他还重用心腹黄子澄齐泰方孝儒为辅政大臣,其中黄子澄为翰林学士参与国事;齐泰为顾命大臣兵部尚书;方孝儒为老师翰林侍讲,另有一位朱元璋密命的辅政大臣驸马梅殷,但他们都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际工作及应变能力。

当时几个藩王蠢蠢欲动,特别是燕王朱棣,他们招兵买马迅速扩充实力。朝廷看到了他们的狼子野心,于是几个心腹大臣建议皇帝削藩。先后削去了周王朱肃、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榛、岷王朱梗,下一个目标就是燕王朱棣。从而引起朱棣极度恐慌,他深感处境危殆,于是就装疯卖傻,麻痺朝廷派驻华北的军政大员,后又用下三滥的诡计一举将他们捕获杀害。接着打出“清君侧”的幌子,在明太祖派往燕王府任事的道衍和尚即姚广孝鼓励谋划策动下起兵造反。姚广孝随即成为朱棣的主要顾问谋略家。时人称之为妖僧,他生于公元1335年死于1418年,活了八十四年。幼名天禧,字斯道,法名道衍,号独庵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十四岁出家为僧,四十七岁时随燕王朱棣去北京并为其谋划所谓“奉天靖难”之役。朱棣称帝为明成祖后,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他后来又替換谢缙主持编定《永乐大典》。死后特进荣禄大夫荣国公赐谥“恭靖”,并授其养子姚继尙为少卿。后来还特命将姚广孝配享太庙,他是十六位功勋大臣中,自中山王徐达以下,唯一的文臣而配享太庙,获此殊荣者。

而此前,建文帝以为朱棣真的疯了病了,被他的佯狂而蒙蔽,愚蠢地放走了押在京城作为人质,牵制朱棣的三个儿子回到燕京,从而自动消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至使朱棣有恃无恐兴兵造反。公元1399年七月底,有个忠于建文帝的军官抓到燕王朱棣的二名奸细,并把他们解往南京以煸惑罪处死。朱棣以此为把柄,利用这个机会,在八月初率领十万叛兵向政府军发动进攻,扬言清除朝廷中奸佞官员,即清君侧,于是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靖难之役”上演了。建文帝派出唯一存世的著名老将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往镇压,在北平附近的东坝差点活捉朱棣。当时燕王的军队被政府军打散,朱棣骑着一匹青骢马逃命,被耿炳文的部将率领追兵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被俘,情急之下他拍打马脖子说:“马儿马儿,你能渡我过河,让我脱险吗”?只见那马长嘶一声跃入河沟,在滚滚激浪中连过三道沟垒,甩脱追兵化险为夷,但马却累死了。他称帝后,为纪念初师遇险,坐骑忠勇,就在东坝建马神庙,塑马当神祭祀。此事与三国刘备跃马过檀溪如此之像,不知是真是假,存疑。由于政府军老将耿柄文在后来的战斗中指挥不当,又加兵力孱弱,内部松懈,将帅不和等原因,接着连遭败绩,许多将领投降燕王。不到四年,叛军围攻南京城,谷王朱穗与守城将领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迎敌。眼看国破家亡,建文帝朱允玟烧毁皇宫含泪自焚。但也有说城破之日他化装成和尚,从密道中逃出京城,后不知所终,而认作他的尸身,已烧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故他的死期究竟哪一天,就难以确定了。

朱棣进入京城南京皇宫,面对一具焦尸说道:“痴儿不当如此”!此情此景,恍如北宋太宗赵光义逼迫侄儿赵德昭上吊自杀后,面对他的尸体,同样也说了这样一句话:“痴儿何至如此”!一样的侄儿,一样的叔父,一样的篡位,一样的无奈,一样的猫哭老鼠假慈悲!历史竟有如此的相似!

就这样,明朝初期的“削藩”最终敌不过“靖难”而失败了。为什么呢?不是有成功的先例吗?汉朝由于高祖刘邦杀白马起誓:非刘不王!到景帝时候,刘姓诸王势力庞大各自为政,根本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朝中大臣晁错上书景帝,必须削藩。于是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也就是七国造反。后来景帝杀晁错以泄七王之愤,仍无济于事。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