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静姝行续 > 第3章 溃堤

第3章 溃堤

像大周朝这样的军队,强调的是阵战,在组织性、纪律性的要求上,远高于突厥军队的要求,这也是中原军队的战力所在。

如今地处沙尘暴,能见度也就十来米,军队的指挥、传令,几乎被腰斩,连旗号都看到,怎么组织?

前线已经和突厥骑兵接触,有些地方依然在有效对抗,有些地方已经慌乱成一团,四周还有自家的战马被惊吓得横冲直撞。

那些正面对抗的,除了面对突厥人,还得直面沙尘暴,视线干扰极大,一睁眼,风沙就往眼里扑,战力根本没法发挥。

这次皇帝出行,除了部分随行文物官员,自然免不了不少来镀金的二世祖。

在平日里没什么问题,二世祖们听令就好;可如今指挥瘫痪的情况下,这些二世祖的危害性就出现了。

士兵们等着这些空降官员的指令,他们却惊慌失措,根本给不出正确的指挥,有些还拔腿就跑。

整个战场,突厥人借助沙尘暴的威力,一股脑冲阵就好。

而大周的军阵,除了部分老将指挥的地方,其他部位已经开始溃败。

古代战争,士气,是极为玄妙和重要的因素。

双方白刃相交的时候,哪一方先顶不住,那一方就是溃败的开始。

而溃败,跟溃堤是差不多的。

先是一两处小地方出现问题,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强力用军法处决逃兵等不安分因素,那么士气、人心就稳得住。

显然在如今指挥系统瘫痪的时候,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于是,各处溃败的蚁穴不断增多,人心惶惶下,其他部位的士兵们也跟着动摇起来,人人无再战之心,对于死亡的恐惧占据绝对上风,众人开始思虑退路生路。

皇帝这边,有经验的武将察觉到形势的恶化,连忙建议皇帝撤离,怕死的文官们更是一致赞同。

他们以保全陛下为名,联合怕担责任的禁军、内侍等,强行将郭康往回带。

皇帝的大纛一动,禁军随行,吆喝让路的声音随着沙尘暴往后扩散,中军和后军都知道皇帝要撤了。

这是压垮整个军团的最后一根稻草,郭康甚至连自己的人身自由都无法自主,更别说下达强硬的命令了,毕竟他不是马上皇帝,在军队这边的威望,不足以让他逆势而行。

后军和部分中军开始往后撤离,前军和还顶在前军背后的中军,一下子没了依靠,两翼的骑兵早已被沙尘暴驱散的七零八落,于是,整支军队的溃败开始。

阿史那力狂喜,这溃败一开始,几十万人,那是谁都阻止不了的,他要扩大战果!

于是突厥人嗷呜嗷呜鬼叫,用他们特有的联络方式,发动更为坚决的进攻,将开始溃败的大周前军往后赶,以此造成更大的恐慌。

赵宗锴等人无力回天,一边组织军团有组织地抵抗撤退,尽量保持建制。

突厥人见一时冲不开这些顽石,自觉地分出队伍监视、对峙这些保持建制的队伍,其他的则开始绕行包抄。

正面冲击的突厥军阵并不厚实,如果大周军队这时候能停下来对抗,甚至能反冲突厥。

但恐慌蔓延下,已经没人有勇气停下来对抗,他们只有一个念头:跑得比别人快些,比突厥人快些。

皇帝和随行的文武百官也被乱哄哄的队伍冲散,在能见度这么低的情况,移动速度越快,分散的概率越大。

这时候将寻不到兵,兵找不到将,更何况是没经验的文人。

阿史那力率领主力从两边包抄,他的目标自然是想找到皇帝,皇帝的价值远比几十万军队来得重要,况且战场上也不可能全歼军队。

突厥人靠着鸟语彼此联络,保持着一定的阵型,开始分割战场。

跟随皇帝的队伍也越来越少,因为皇帝的龙旗大纛为了掩护,是往另一个方向去的,郭康也没穿显眼的铠甲。

整片战场血色点点,尸骸累累。

另一边,李静姝知道今日是决战日,当下也不管那么多,率领亲军又往前接近了五十里,然后被游弋的斥候拦下。

斥候们得了暗令,拦着不让郡君前行,李静姝只得让队伍下马歇息。

刚吃过午食,也遇上了沙尘暴,只不过她们并不是正面对着,稍微避开就过去了。

李静姝望着那远去的沙尘暴,皱眉不语。

这个行进方向,明显是直冲己方阵地的,突厥人没理由不用,她不由得担心起战事。

当下不再犹疑,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