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静姝行续 > 第11 章 陛下

第11 章 陛下

郭康立马反应过来,郡君早已识破了他的真实身份。

郡君的这番理论,是不可能这样堂而皇之地告诉儒家文人的,因为是对立面。

孔子诛少正卯的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对于政见的不同,那是可以把狗脑子打出来,闹出人命的。

所以,郡君就是告诉皇帝的,这也解释了她为什么要把其他人支开的原因。

一切都倒回去想,昨晚开始的理论陈述,也是冲着自己这个皇帝来的。

郭康的心思,一时百转千回。

惊讶于李静姝的大胆,明知是皇帝,也敢顺势配合隐瞒,还敢对皇帝呼三喝四的;

明知道政见的不同,可能导致很多不良后果,依然敢当面陈述。

她的确在兜售自己的理念,这一点,皇帝倒不反感,因为的确拓宽了他的视野。

作为成熟的帝王,郭康并不是一个容易被人左右的帝王,但他的确需要不同理论来充实自己的大脑。

现在的问题是,该不该在双方明知肚明的情况下,继续互相装傻子,把身份继续“隐瞒”下去。

思考了一会,郭康决定把状态延续下去,因为一旦公开身份,很多事情变得不方便,郡君未必再敢光明正大地兜售理论。

“郡君的这番言论,倒也新奇,可否就此展开来说说。”

郭康在脸色变化一番后,鼓励李静姝继续展开。

李静姝可不会管那么多,只要皇帝愿意听就行。

“但凡改朝换代,一般两种形式。其一,如司马家族的方式,窃取神器;其二,利用百姓,一路推翻,重新建立王朝。”

郭康点点头,表示认可。

国朝都会总结前人经验,他认为如今的大周,目前没有出现司马懿那样的人物,哪怕中书令庾澄,虽然权势滔天,但如果他想学司马懿,立马会被人抛弃,环境不同了。

“我谈谈第二种。一般在民怨沸腾,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才有可能促成造反的形成。”

郭康问道:“一如暴秦?”

李静姝摇摇头:“秦被推翻,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不是必然性。”

“为何如此说?”

“我们不能光用史书去看秦朝。秦朝被儒家抹黑,她的确称得上是严法,但不是酷法。”

“秦的灭亡,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六国初灭,各国权贵遗留太多,这些野心家不甘心奢靡、尊贵被剥夺,一直意图恢复旧日荣光。”

“其二,六国百姓初归附,时间积累不够,没有太多的认同感,在六国旧贵的煽动下,极容易动摇民心。

“其三,始皇帝英年早逝,倘若他老人家再活个数十年,一切魑魅魍魉,根本翻不起浪花,到时候民心渐定,扶苏接位,又能继续休养生息,从此就能稳定下来,起码几百年国祚。”

郭康疑惑道:“可史书上说…”

“史书是谁写的?”李静姝直接打断。

“陈胜吴广,根本不是平民之流,秦国律法,对于不可抗力的失期,也不会打打杀杀。”

“项羽、刘邦一流,哪个不是旧贵族?”

皇帝哑口无言。

汉、魏、晋、隋、唐、宋等,都是由权贵建立起来的,唯有大明,那才叫农民起义,这就是为什么后世会说“明朝得国最正”。

“普通百姓想造反,几乎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们没这个阅历和见识,去组建复杂庞大的管理体系,百姓只能提供人口、牺牲品。”

“所以,对于皇权来说,百姓安定,那些野心家就没有造反基础;百姓不安定,那些造反家就有了人口基础,能壮大实力,赵尚书,你如今能明白,谁才是皇权最大的敌人了吗?”

郭康皱着眉毛,一言不发。

李静姝继续加大力度:“官员为了奢靡的生活,不会去吝惜民力,只会持续压榨、盘剥;而皇权为了安稳,却必须要保证百姓能活下去,两者是不可能调和的矛盾。”

“另外,任何改朝换代,官员们都可以叛变,到时候摇身一变,依然官袍在身。”

“唯独皇室,无论明杀,还是暗害,必被斩草除根!”

“今日乏了,言尽于此,告辞。”

李静姝说完,根本不搭理皇帝的欲言又止,直接起身走了。

今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皇帝认清皇权和士大夫官员阶层,两者不仅有依赖,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将皇帝和儒家文官割裂开来,李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