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静姝行续 > 第12 章 商鞅五策

第12 章 商鞅五策

众人一愣,郡君直接点出皇帝身份了。

郭康愣神地看着眼前的女子,只见她微微颔首:“臣,拜见陛下。”

这垂首的动作并不明显,李静姝不等皇帝开口,已重新抬头,

“如今尚处敌境,臣觉得陛下对外依然以赵尚书自居妥当,未知陛下之意?”

郭康定定神,心中有些羞恼,也有放松,极其复杂。

但他最终选择了认同:“既然答应过此行以郡君为主,朕,赵某自然不会失言。”

无论皇帝还是黄伴伴,心里对于郡君的大胆,都有了一个认知。

曹国公还真没有说错,这郡君的确缺乏对皇权基本的敬畏心。

但郭康又觉得郡君不会伤害到他,无论从这女子的各项贡献,还是这次千里来救,都能得出这结论。

缺乏敬畏心是事实,但忠君爱国也是实情,总之,不用担心背刺之类的事,又是女子身,郭康依然信任她。

既然身份都摊开来说,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七弯八绕的委婉了,郭康问道:“郡君继续谈谈,这国祚永续,和三百年倾覆,各是何种说法?”

李静姝上身保持不动,仪态天然优雅,只是微微颔首:

“陛下,倘若继续实行这儒家提倡的一套,那就是三百年倾覆,无论谁都救不了。”

其实能救,就是发展工业和科技,可以为封建王朝续命,但这种王朝没意思,李静姝自然不会透露。

“郡君是否言过其实?毕竟,这治国的一套,可以追溯久远,后朝的制度,都是在前朝基础上有所改进的。”

李静姝微微一笑,让皇帝能清晰看出她这是嘲讽的表情:“陛下,如今治国理论,都是出自商鞅五策、韩非子论述、儒家三六九等这一套,对否?”

郭康听出了明显的不屑和讥讽,脸色平静地回道:“此乃帝王所学、必学。”

李静姝似乎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情绪,接着展开:

“这商鞅五策,一是壹民,即统一思想,垄断意识形态,实行愚民政策;”

“二是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三是疲民,为民寻事,使之疲于奔命,不得消停;不停征战,更卒、正卒、戍卒,不停徭役,力役、杂役、军役,使民无暇顾及他事,然后换来统治者的安稳;”

“四是辱民,使之匍匐于生计,毫无自尊自信,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天生活于恐惧氛围;”

“五是贫民,除却生存必须,剥夺余粮余财,人穷志短,只得依赖国家分配。”

“此五策,乃是历代国策,对否?”

郭康摇摇头:“不尽其然。例如,朕在位期间,亦力主推广教育,简拔寒门,这可不在愚民五策。”

李静姝笑道:“陛下这是因为忌惮越发壮大的世家实力,为平衡之举。国朝治国的一套,依然脱离不了这愚民五策。”

“就拿教育来说,识字同愚民,并不是矛盾的两面,识字后依然可以统一思想,一样是愚民。”

郭康听着觉得刺耳,不由皱紧了眉毛,脸色不好看。

李静姝叹息一声:“陛下,如果你无法抛弃立场和身份,用一个更客观的角度来讨论,我们君臣的交流,是毫无意义的,国祚永续之事,也不必讨论。”

呼…

郭康深深吐一口气:“朕十分好奇郡君关于国祚永续的理论,请郡君继续,朕并非晋朝的糊涂皇帝。”

“这点臣也是赞同的,不然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

李静姝适时地拍了一个马屁。

这是郡君为数不多的马屁啊,郭康顿时觉得整个人都舒爽多了。

“其实,无论什么治国理论,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郭康点头认同,总不可能选一种会导致整个国朝剧烈波动的政策吧?

“儒家选择了将人分三六九等,再用愚民洗脑,试图将百姓,牢牢按在底层,让他们乖乖地做牛做马,贡献出粮食、布匹、丁口、女子、金帛。”

郭康觉得无法反驳这点,而这点,又与自己一向来爱民的人设相冲突,他又感觉到难堪了。

李静姝做了一个总结后,直接话锋一转:“儒家这一套,的确能治国,但治国,可不止这一套。”

“儒家选择的是最愚蠢的一套,它忽略了人是有思考、有感情的生灵,是万灵之长,不是提线木偶。”

“在人受到无法忍受的压迫时,他们必然会反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