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姝能感觉到皇帝确实很感兴趣自己的理论,但感兴趣,并不意味着他会去实施。
“陛下,国策乃是长篇大论,不是三言两语可说完的。倘若陛下并不打算实施,那么不讨论也罢。”
郭康一顿,回道:“郡君,这具体国策都还未展开,朕如何能下定夺?”
李静姝神色严肃地看着他:“陛下,按照理论,本质上就是抑制一切豪强权贵肆无忌惮地剥削奴役百姓,这里的权贵,包括皇权。”
郭康猛地睁大了眼睛,包括皇权,这可绝对是触及他的忌讳和底线了。
李静姝无法隐瞒全套的理论,因为皇权也是怪物,时间越推移,皇权会越集中强大。
“陛下,您认为后代子孙全部都是英明神武的吗?”
郭康摇摇头,他想听下去,听完整。
“一如那该死的晋朝,引胡人入中原,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数百年黑暗动荡,死伤数千万。”
“皇权,一言一行,影响千万人的性命和前途,如此沉重的权柄,每一任帝王能意识到这份沉重吗?”
“后代帝王,都是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您能指望他们有多英明?能指望不再重蹈晋朝覆辙?”
郭康无言以对。
李静姝适时再安抚:“当然,我的理论只需要恰当限制君权、文武百官的权力,本质上,对皇权和朝廷并无威胁。”
“其结果是,帝王和官员不能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国祚能存续更久。皇室还是那个皇室,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今日言尽于此,臣请告退。”
李静姝起身,施施然离开了现场。
郭康则一言不发地枯坐。
对于他这个雄心勃勃的帝王来说,集权是他的追求,他不想受文武官员制约太多。
所以,李静姝的这番国策指导,受到他本能的排斥。
但他无法反驳其中的逻辑,后代一定会出现不孝子,一定会败坏纲纪,权贵一定会狠狠压榨百姓,江山一定会倾覆。
郡君提供的思路,最后面的几句话,却着实打动了皇帝的心思,那就是换来了国祚延续,江山不改,这是符合帝王的心思和利益的。
且不说这套国策能不能真正推行,单单这延续江山不改,就会令很多帝王动心,至于代价是限制君权,孰轻孰重,这还真因人所异,纯看个人取舍。
郭康肯定不会马上下决定,虽然具体的国策郡君没说,但理论方向有了,那些具体的术不需要知道也能推测一二,今晚注定又是一个不眠夜。
李静姝的话,其实是有误导成分的,就是那句“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她要表达的是,江山,还是那个人民的江山,而不是皇室的江山。
她之所以不具体说透,那是因为聪明人自会脑补,而这脑补,对她的理论有利。
她希望郭康听进去,最好能支持她实施改革,但她这会又意识到,郭康未必有这种颠覆千古的魄力。
一旦帝王这条线也失效了,那文武百官更不可能改造,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不可能同意李静姝的改革。
那么,自己将何去何从?
造反,是真的不具备条件,也就大同县的人可能有一小部分铁杆支持。
莫名其妙地造反,是不得人心,没法一呼百应的。
光靠武力强推,在面对异族虎视眈眈的情况下,牠们一定会趁虚而入,到时候必定神州陆沉,那自己算是民族罪人了。
唉,头疼,李静姝今晚也别想睡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吧。
翌日,皇帝没再表现出求知欲,因为他还没有消化完全。
李静姝也没有欲望继续谈下去,她做的铺垫够多了,接下来就是要等发酵。
白天避开数次突厥人后,李静姝又烦了起来。
这种猫抓老鼠的游戏,她已经厌烦了,她迫切想回到大周,她担心家人们和家乡的安危。
大周战败是事实,必然会有很多连锁反应,吐蕃那群畜牲难免会有动作,突厥人也可能趁机闯入腹地。
行得半日,李静姝这会耐心已经没了,抬头打量了下四周,眼前都是略有起伏的草原,不远处有一块巨石。
高约七米的长型巨石,突兀地立在草原上。
上面还刻有游牧人的文字,四周用小木栅围着,明显这是一处突厥人的祭祀之所,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李静姝抬起右手,马速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