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穿越之我在大梁卖烤鱼 > 第六十七章 戏谈

第六十七章 戏谈

这贵夫人不是别人,正是牛小姐,她听了赵五娘唱到蔡伯喈一去六载无消息,将父母丢给新婚的结发妻子的词句时,就明白眼前这道姑是谁了,不免洒下了同情泪。

牛小姐请道姑随她回家,帮道姑打听丈夫的消息。赵五娘正愁无法打听丈夫的情况,有这贵妇帮助自然好办。

于是收拾起画像,随牛小姐回府。

回到相府,牛小姐请赵五娘把画像挂起,先对画像行了大礼,然后又向五娘行礼。

这才说明自己的身份和蔡伯喈奉旨招婿,辞官辞婚不准,不能回家侍奉父母的苦衷,又感谢五娘供养二老、殡葬二老之德。

赵五娘这才明白丈夫六载未归的详情,伤心不已。蔡伯喈回府,牛小姐蔡邕见父母已故,五娘受尽折磨,跪在画像前痛哭不止。

蔡邕又拜谢五娘之恩。他想赵五娘在新婚两月时风华正茂,光彩照人,如今竟已憔悴不堪,瘦弱多病,感到万分内疚。他再施礼,请五娘宽恕。

蔡伯喈和赵五娘随牛小姐一块上堂拜见牛丞相,详细叙述了六年来家中的变故,请求准许回家扫墓。

牛丞相这时才真正后悔不该一心要招状元为婿,使独女受了委屈。

牛小姐再次说服父亲,允许她随夫回乡扫墓,以后再侍奉老父。

牛丞相见女儿深明大义,并未责怪父亲,只得答应他们动身回陈留郡去。

戏文到这就结束了,叶云初深有感触,尤其是对主人公蔡伯喈及其家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叶云娅叹了一口气:“这蔡伯喈也太可怜了些,不去赶考对不起父母,考不中对不起父老乡亲,这考中了还得另娶妻子,又对不起赵五娘,说来说去还是这牛丞相太不是人了。”

叶秋棠却另有看法:“我倒觉得是这蔡伯喈太过于软弱了些,一直都没有自己的主意。”

“说好听些,他孝顺,父母亲叫赶考便去了,又太过无能,不敢忤逆,愚忠,愚孝。”

叶云初也赞同:“就是,赵五娘也可怜,但是就是愚孝,早些年可以自己上京寻夫,何至于此呢?”

“这结局也是耐人寻味,哎!”

这部作品通过蔡伯喈与其妻子赵五娘与蔡伯喈的悲欢离合故事,展现了社会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首先,蔡伯喈在父亲的逼迫下赴京应试,原本是想在家尽孝,但最终不得不遵从父命。

这反映了他处于传统儒家价值观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其次,蔡伯喈考取状元后,虽然得到皇帝赏识,但因思念父母而想辞官归乡。

这里的无奈和矛盾情感让人深感同情。同时,蔡伯喈的妻子赵五娘在家中的遭遇也令人心酸,她为了侍奉公婆,甚至变卖首饰,自己却只能吃糟糠。

这种牺牲精神和对家庭的忠诚让人感慨万分。

《琵琶记》展现了作者对儒家礼教的信奉,强调求取功名和愚孝,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朝廷命令的不敢反抗。

戏剧中的人物张太公始终扮演着正面角色,在困难时刻给予帮助,这为悲剧增添了一丝温暖。

最终,赵五娘的孝心感动了玉帝,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某些观念。

总体来说,《琵琶记》不仅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戏剧,也是一部深入探讨儒家伦理和个人情感的杰作。

一旁的钱逸将几人的议论声听在耳里,不由得刮目相看:“想不到乡野丫头还有这等独到的见解。”

叶云初几人自是没听到钱逸的碎碎念,戏曲结束了,卤味也卖完了,文婆子提议要去西市买些豆腐回去炸。

家里菜也没多少了,一行四人便开始往西市走去。

叶弘景眼尖看到叶云初几人,急匆匆从另一边跑过来:“小初,小初,等等我,你们要去哪?”

叶弘景一边跑一边喊,惹得书院里的许多人都开始驻足观看。

“哈~哎~累死我了,你们走那么快干嘛。”叶弘景站在叶云初几人面前喘了喘气,累得够呛。

“小叔,你不忙了吗?我们正准备去买点菜回家做饭等你们呢。”叶云初颠了颠背篓。

“我正要跟你们说呢,晚些我跟爹都有事,就不回家吃饭了,你们少做一点。”

“好吧,就这?那我们先走了。”

叶弘景有些无奈:“小丫头,看到小叔不打招呼就算了,还这么着急走。”

“行了,也没啥事了,要走就走吧。”叶弘景挥了挥手,叶云初几人便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