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无更迭,尘世已千年。
三纪之后,论道落幕,道音归宁。
然而,摩严与嫩叶道人尚在闭目静坐于蒲团之上,沉浸于领悟之中。
傲雁与金屠也同样如此。
因修为最低,收益相对较少,金屠率先回过神来。
紧随其后的是摩严,他修为深厚,大道领悟最为完整,虽在这次论道中收获颇丰,却仍不及燃灯与傲雁的所得。
加之他消化快速,故也较早醒来。
他提议与燃灯再次论道,既为触类旁通、兼容并蓄以完善自身的大道理解,亦想提前揭示西方大道的真谛给后者。
因此,在论道之际,摩严分外用心。
特别是在阐述寂灭生死大道时,更是倾尽全力。
彼时,尽管他沉浸在道境之内,却依然能分出一丝心念暗中观察燃灯,见到燃灯接触西方大道后那如痴如醉、如获至宝的神情,摩严心中了然。
同时,他也体验到了22元觉洞天的独特妙处。
这座洞天福地对于修炼寂灭生死大道具有显著的加持作用。
最后清醒过来的是燃灯道人。
当他双目睁开,瞳孔深处闪烁着璀璨而激动的光芒,虽然转瞬即逝,但依旧被摩严敏锐察觉。
“西方大道果然非凡,此次贫道受益匪浅,多谢摩严道友。”燃灯起身行礼,恭敬有加。
随后,他提出疑问:“众生皆言西方荒凉贫瘠,生机不旺,生灵稀少且灵机匮乏,太乙修士稀缺,大能者屈指可数,堪称洪荒各地之末。”
“然而贫道与道友相交已久,深知西方实则蕴含诸多玄妙,无论是神通还是大道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经过这次与道友论道后[确认无疑]。”
“祸福相依,得失相伴,众生往往目光短浅,只见一隅而不见全局,只看到西方的缺陷,未能领悟西方的优点,其实各地均有长短。”
摩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燃灯能有这样的体悟和见识,说明这些年来他的潜移默化交流与影响并未白费。
这位灵鹫山的主人确实深入思考过西方的好坏。
“道友此言深合道理。”
既然决定引导燃灯接近西方教,摩严自然不会贬低西方,也不会刻意夸大,而是转换角度,直言道:“好坏兼具,瑕瑜互现。”
“西方虽显贫瘠,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好事?正因为贫瘠,生灵稀疏,才鲜有大规模争斗,少见巫妖,整体保持平和,可谓一方净土。”
“修补地脉固然艰辛,但天道公正,这也正是积累功德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修行磨砺?”
“说起来,吾师能够得到鸿蒙紫气,被道祖钦定为未来的圣人,正是因为身处西方这片苦难之地。”
“贫道与道友交往多年,勉强可以称为老友,今日便不隐瞒,道友所修之道与我须弥山的大道极为契合,适才论道之时,想必……”
“若道友对西方大道真心向往,待到将来吾师成圣之日,何不加入须弥山?”
“若道友担忧遭到东方大能排挤,不妨将道场一同迁至西方,如此既能得到圣人的庇护,继续问道,又能拥有洞天福地满足自身需求。”
“至于道场迁移的因果,道友无需过于忧虑,日后总会有机会偿还,再不济,也有须弥山的底蕴帮助解决。”
没想到摩严竟然直接邀请他加入西方,甚至希望他将灵鹫山都搬迁过去。
看着燃灯沉默不语,低头沉思,摩严并未急于继续邀请,明白不能操之过急。
即便燃灯对西方有了更多改观,甚至对西方大道有所感悟,但结交朋友与投身异土是两码事。
身为东方大能,想要改投西方绝非易事,不仅面临外部压力,还有燃灯自身的意愿问题。
尽管灵鹫山靠近西方,但它始终隶属于东方。
燃灯在此地诞生、修行、化形、成就大道,骨子里认定自己是东方生灵。
从未来五圣齐出的时代起,他曾穿越大半个东方前往昆仑山拜入阐教门下,而不愿就近投入西方教,就足以看出,即便西方已有两位圣人,燃灯从未考虑过投靠西方教。
直到在阐教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燃灯逐渐认清现实,从不甘与迷茫中明晰内心,洞见自身大道所在,才萌生了投靠西方教的想法。
也就是说,目前燃灯尚未有过改投西方的念头。
摩严此举如同抛出一颗震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