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天启谜案录 > 第16章 黎若昭

第16章 黎若昭

话本杀人案已结,杜怀谦落狱。念在贺春与寒市贼寇皆罪有应得,他也算是存着一颗侠义之心,加之他在暂代府尹之职时对寒市百姓处置十分妥帖,天子遂下令,饶恕其死罪。

朝堂上对于新任京都府尹的人选吵得不可开交。

李焕撑着脑袋,任凭他们吵。无非这个是方相的学生,那个是太后的亲眷,谁也不让谁,听都听烦了。

忽然,久久未出声的兵部尚书姜云棉双膝跪地,手中笏板举过头顶:“陛下,臣有一言!”

“哦?”李焕唇角浮出一抹笑意,“姜爱卿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前府尹贺春早年间乃是方相门客,此人在任六年,尸位素餐,戕害百姓。寒市刚刚恢复安宁,人心未稳,此时的京都府万万经不起如贺春之流的再一番折腾!”

此话一出,朝堂上鸦雀无声。姜云棉就差把贺春受方桓指使几个字写在脸上了……哪怕是太后一脉的旧臣也没胆子直接冲撞方桓。

“姜大人这话什么意思……”秘书监陈侃是方桓的学生,没忍住问。

“哈哈哈哈哈哈哈!”李焕忽然大笑,“姜爱卿说得好啊!为父母官者,当爱民如子,克己奉公。京都府如此,大梁三百六十州府亦如是。诸爱卿所荐无非为丰自己羽翼,涨自己势力,何曾为家国、为百姓计呐?”

陈侃不服气:“陛下所言极是!只是不知姜大人有何人选?”

姜云棉挺直腰身,说出的话却是让众人又一惊。

“臣举荐永顺公主李璟序兼任京都府尹一职!”

“什么?!”

陈侃瞪大眼睛:“姜大人怕不是吃错了酒,我大梁百年来哪有公主兼任府官的先例?”

姜云棉依旧坚持己见,“京都府多少悬案是公主所破,多少吃不上饭的孩子、做不动工的老者都被公主收留进慈安院,若说父母官,京都府还有谁比公主殿下更为合适!”

李焕微微蹙起了眉。姜云棉是直臣,没想到直成这样……

“此事容后再议……”

“陛下!”二人同时出声。一个是姜云棉,另一个是刑部侍郎方尘述。

方尘述出列,身姿挺拔,气宇轩昂,惺忪平常的官服被他穿出了别样的风度。

他微微作揖:“经姜大人提醒,微臣倒是想起一人。”

李焕眉目间多了几分防备:“谁?”

“幽州刺史,黎若昭。”

李焕绝望地闭上了双眼。

有人嗤笑:“方大人莫不是糊涂了,幽州到京都少说七日脚程,莫非这七日你我都要在此地等着黎若昭来?”

方尘述懒得理他,朝着李焕毕恭毕敬行了一礼:“三年期满,黎大人赴京述职,现下已然候在宫城外,等着陛下传唤呢。”

“当真?还不传黎若昭觐见!”

黎若昭风尘仆仆而来,行囊尚未卸下,一进殿便行跪拜大礼:“臣黎若昭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再见故人,李焕眼底有些波动,三年之期,他险些忘了……

“山高路远,黎卿辛苦了……”

“臣不觉辛苦,只感念皇恩浩荡!”

黎若昭依然跪得笔直,满满当当的行囊中皆是自幽州带来的文书,她整理好交给大太监呈了上去。

李焕当堂翻阅,脸上的兴奋按捺不住。

“好啊……好啊……黎卿,有臣子如此,是幽州之幸,是朕之幸,是大梁之幸!”

幽州临近南境,雨水泛滥,常有洪灾。三年前一场大水倾覆了半数良田,淹死的淹死,饿死的饿死,江河湖泊之中漂浮的都是尸体……大灾之下必有大疫,压垮幽州的最后一根稻草便是这场肆虐的瘟疫。

适时,永顺公主不顾朝臣反对,强行启动因先皇驾崩而竣工的京幽运河,并将原本需要一年完成的工程压到一个月。

幽州群龙无首,公主府女官黎若昭毛遂自荐,带大批物资和京中大夫、太医不等,自运河乘船南下,稳住疫情。

途经各州府时黎若昭一个个哀求过去,又搬出圣旨威逼利诱,最终得以在沿路开设粥棚、建造慈安院,收留幸存的难民。

瘟疫控制下来后,她用毕生所学治理洪灾。譬如拦障之法,造坝防洪,将大水堵在幽州城外;譬如疏导之术,挖渠引水,将幽州大水引至漓江;譬如积蓄之策,开凿陂池,将雨水囤积在低洼之地。并在幽州独立报汛司,把擅长观测云雨的人聚集起来,谓之报汛官,提前预测,以便应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