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光潜伏在芦苇丛中,看着身后的将领,眉头紧蹙。
吴王僚命他为舟师将领,率领二百艘战船进犯楚国,明面上是为报此前楚国联合诸侯讨伐吴国之仇,实则是要借此次战事要他性命。
大将子鱼,率领楚国舟师,近四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长江上游席卷而来。
经过三日的激战,双方损失惨重。
公子光曾多次参与吴楚之间的战事,颇有战术,奈何敌我兵力悬殊,二百艘战船实难抵挡四百艘战船地强攻猛击,最终败下阵来。
王舟余皇也被楚军占领。
这艘战船是吴国舟师指挥战船,船体庞大,甲板上建楼五层,可容纳三千名将士,是吴国几代先王乘坐的战船。
此次战败,丢失了王舟余皇,吴王僚必然会以此为借口将公子光斩杀。
为此,公子光愁肠满腹,看着剩余的八十艘战船,殚精竭虑,思考着如何能夺回余皇。
公子光召集各船将领在岸边营帐中商量对策。
营帐内气氛凝重,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
众将领一筹莫展,皆感束手无策,脸上写满了焦虑与迷茫。
公子光目光如炬,扫视着两侧士气低落的将领,声音带着几分怒意与决绝:“如今战败,丢失了余皇,此不仅令我身陷囹圄,尔等亦难辞其咎。吾与大王是血亲兄弟,死罪或可豁免,但众位将士,恐怕难逃斩首之祸。”
说完此话,公子光心中泛起虚来。
他深知,吴王僚要杀也是他一人,此次战事不过是一个借口。
若吴国舟师得胜,自然皆大欢喜,吴王僚会为公子光庆功。
反之,即便未战死沙场,亦可借战败之名将其诛杀。
公子光深知吴王僚居心叵测,如今丢失了王舟余皇,更是死罪难逃。
因此,他不得不采用激将之法,提振士气,让众将士齐心协力,誓死夺回余皇,方能有一线生机。
公子光的这番厉声严词,震颤心神,众将领如被一盆冷水从头顶浇灌下来,一股刺骨寒意浸透脊背。
众人面带愁容,引颈翘首,期待的望着公子光。
其中一员将领呼地站起身来,曰:“与其被处罚斩首,不如与楚军拼死相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如今两头皆是死,身为吴国将士,宁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绝不能辱没了这一身铠甲。”
公子光正等着这股士气,环视一圈后,见众将领皆有赴死一战的决心,曰:“如今楚军兵骄将傲,自以为战无不胜,吾等乘子夜时分突袭对方营地,或可反败为胜。”
稍作思忖后,公子光又补充曰:“需几名死士,装扮成楚兵混入敌营,作为内应,待子夜时分火烧敌营,并四处疾呼吴国援军已杀将过来,以此扰乱军心。”
他顿了顿,继续曰:“如此一来,吾等再领军冲杀过去,破敌把握虽不敢说十拿九稳,但也有五分胜算。”
众将士听后眼中闪烁光芒,顿时胸膛涌动着激昂的热血,纷纷附和,赞誉主帅运筹帷幄,谋略高超。
其中三员将领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愿扮作楚兵混入敌营。
公子光微微颔首,面露喜悦之色。
这场绝地反击,势必众志成城方能取胜,虽有很大风险,但已无他路可走。
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只在今夜一搏。
夜幕降临,星光洒满夜空,正如将士们坚毅不屈的内心,在黑暗中闪烁。
公子光率领三千名精锐,趁夜色潜藏在距离敌军一里外的芦苇丛中,静待子夜时分的到来。
吴王僚为何非要借楚兵之手除掉公子光,其根源需从吴国建国之初开始说起。
商朝末期,周候姬亶育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
季历的长子姬昌,天赋异禀,聪颖好学,有圣明之兆,并深得姬亶青睐。
姬亶曾在众臣面前言及,姬昌才德兼备,瑞气满盈,或是振兴周室的天选之子。
于是姬亶便有意将爵位传与季历,以便将来姬昌能够顺利继位。
只是苦于爵位历来由长子继承,即便能够做到兄终弟及,然而其中变数难测,姬昌能否继位为周候,实难意料,因此时常为此事怏怏不乐。
长子太伯与次子仲雍知悉后,有意顺遂父亲心愿,让位于季历。
二人率领各自族群约千人左右,离开了周国,远赴东夷荆蛮之地,按照当地习俗纹身断发,以表融入之诚心,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