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原文化与农耕技术。
当地上千蛮夷部族见二人礼贤下士,身体力行,与民同耕,因此纷纷归附。
太伯与仲雍重道德,施仁义,在他们不懈努力下,赢得了各部族的广泛拥戴,最终建立了勾吴国。
太伯无子,传位于二弟仲雍。
仲雍薨,其子季简继位。
季简薨,其子叔达继位。
叔达薨,其子周章继位。
那时,正值姬昌之子姬发领军战胜了帝辛,覆灭了商朝,建立了大周。
于是,武王姬发为报太伯禅位之恩,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直至找到了周章。
因周章已经在吴建国,于是仍将此地分封给他。
吴国建国之始,一直是边陲小国,在一众诸侯国中,无足轻重,直至传位至十九代寿梦时期,吴国才逐渐强大起来。
楚国申公巫臣因巧夺淫妇夏姬,私奔晋国,被楚庄王之弟记恨,领兵诛杀巫臣家族,并瓜分了家财。
巫臣记恨楚国,于是为晋国出谋划策,联合楚国东部的吴国牵制楚国。
晋国派巫臣出使吴国,教给吴国用兵之术和车战之法,使晋、吴两国交好,并将其子巫狐庸留在吴国为臣。
吴国从此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并与晋国结盟。
自此吴势崛起,兵力日盛,吴国国主寿梦僭爵称王,奠定了吴国的强盛基础,成为楚国的宿敌。
历史总有相似之处,吴王寿梦生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眛,四子季札。
季札聪慧贤能,有圣人之相。
与周候姬亶处境一样,寿梦生前想让位于季札,但季札淡泊权位,避让不答应,于是立长子诸樊为储君,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
寿梦驾崩后,长子诸樊正式继位为吴王。
在位十三年后,吴王诸樊在攻打楚国的附庸国巢国时,中箭身亡。
诸樊兄弟四人皆贤明有德,兄弟情深。
依照诸樊遗命,将王位传给二弟余祭,他想依次相传,最后就可以将王位传给季札,以满足父亲吴王寿梦的遗愿。
余祭继位后,将季札分封在延陵,故称延陵季子。
吴王余祭在位四年,吴国进攻越国,抓了俘虏,让他看守船只,结果在余祭视察时,被守船人刺死。
根据诸樊遗命,三弟余眛应当继位为吴王,但他不肯登基,坚持让位于季札。
季札宁死不从,余眛只好继位为吴王。
余眛在位十七年驾崩,季札理当继位。
奈何季札追求高尚情操,谨守仁道,淡泊名利,为躲避继承王位,竟然逃回延陵,让一众大臣面面相觑。
既然季札逃脱君位,那余眛成为兄弟继位最后一人,如今他已驾崩,众大臣依照开国先王传位之法,兄终弟及,弟亡子继,于是立余眛长子州于继位为吴王,号称吴王僚。
这时诸樊长子,公子光愤怒至极,开国先王太伯无子,才传位于二弟仲雍,其后再传位于仲雍之子季简。
此时情况不同,嫡长子诸樊并非无子,而是有长子与次子,在兄终弟及之后,理当将王位传于嫡长子的后代才对,因此吴王应当由公子光继位才合乎道理。
奈何公子光受父亲影响,以实事为己任,并未结交朝中大臣,因此无人替他说话。
再者吴王僚贪得无厌,只知贪图进取的好处,不知退让,因此公子光只得受了这个窝囊气。
吴王僚自知王位得来名不正言不顺,心中忌惮公子光有异心,因此处处提防。
在当上吴王的第二年,便借故让公子光率领舟师攻打楚国,其实是想方设法铲除公子光,解除后顾之忧。
如今战败,王舟余皇已落入楚军之手,被拖至江边搁浅。
楚军特意在余皇四周堆积石块,用淤泥加以巩固,形成一道坚实的堡垒,屹立在江边。
余皇两侧江面上,停满了战船,谨防吴军企图夺回这艘象征权利与荣耀的王舟。
楚军在江岸扎营,周围不断有手持长矛的士兵来回巡视,警惕吴军的偷袭。
夜幕下,营火点点,照亮了这一片营地。
士兵围在篝火旁,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在这值得庆贺的夜晚,唯一的遗憾便是坛中美酒已然倾尽,只有醇厚的酒香萦绕在彼此的舌尖上。
赤间与陆商所乘货船停泊在江边,距离楚军营地约一里之遥。
船长站立船头,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