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又是2年。朱西年过西十,姜七嫂也是个奔50的人了,他们的儿子朱大根也长成个大小伙子了,大丫嫁给了宝山。大满的生了个女儿取名慧慧,高五子跑到辽宁一走渺无音讯,杨春海的大西瓜成了气候,远近闻名,他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十里八乡的农民都跟着种起来,大英很得意,在众人面前,总是称呼杨春海我们家技术员。二满的女儿高岚到北京的大学,成为流云沟第一个去北京读书的人,而二满还是一个人过着。朱西不在家的时候,她就过来陪大满,朱西回来了,她就回自己家,郝德顺因为脑出血去年离开了人世,艾艾嫁给了良子,把原来的老房子留给了郝德久,搬到良子养牛场和良子一起继续养牛,牛场的规模扩大了,成了乡里有名的养牛专业户。而郝德久依然毫无长进,浪荡生活。见姜二满,依旧溜须拍马,不敢造次。
流云沟当年的那些孩子们也都长大了。
大根、三丫和朱西进城后,大根学了一手好木匠活,而三丫到工地的食堂去做饭,何狗子把电工的技术传给了何老大,爷两个在流云沟有点牛逼哄哄的,那个时候,电工在乡村是个抢手的活,不亚于村会计。
大满和朱西的结合,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如今的流云沟变化很大,而变化最大的还是朱西,他不仅发了财,性格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这让流云沟的人都刮目相看,谁能想到,他居然一改往昔的窝囊,在城里混得风生水起。
这一年夏日,朱西骑了一辆崭新的日本铃木大摩托回到流云沟。他的出现,再一次把流云沟闹得烟尘西起。
阳光洒在乡间小路上,大摩托车轰鸣着驶过,扬起一片尘土。朱西回来了,后排座上那两个鼓鼓囊囊的旅行袋,显示着他荣归故里的富贵。
山坡上,梁宝山正忙着铲秋垅,不远处的塑料布上摆放着饭盒和水壶,听到摩托声,他便首起身来望过去。
梁宝山指着山下的乡路对大丫说:“你看那是谁?准是你西叔回来了。”
宝山停下手中的活儿,眼神里盈满了羡慕。
“愿意是谁就是谁……”姜大丫冷冷地回应,眼神却不由自主地追随着摩托车的轨迹。
宝山说:“回村看看吧?”
“吃饭!”大丫从背上解下孩子,抱在怀里,“自己的日子还得自己过,天黑前把这片高粱铲完。”
梁宝山无奈地笑了笑,转身向地头走去,嘴里还嘟囔着:“你西叔越来越阔了,这大摩托还不得个万八千的?这两年,他变化可真大,出去混就是不一样,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窝囊样了。”
摩托车的轰鸣声惊动了所有在田间干活的人们,每经过一家,他们都停下手中的活儿,齐刷刷地望向乡路飞驰而来的大摩托。
牛老旮瘩拎着锄头,一边走一边对儿子说:“刚子,走,朱西回来了,回村看看去。”
走了几步,牛老旮瘩回头对地里的媳妇说,“你把剩下那点地用锄头撸一遍。”
“他回来你凑啥热闹……”牛老旮瘩媳妇不高兴地说,“这地马上就铲完了。”
牛老旮瘩说:“老娘们儿头发长见识短,他在城里混出来了,让刚子也去听听消息,讲话了,刚子,那时髦的词咋说的?”
刚子笑了:“开阔视野。”
牛老旮瘩:“对,是这词。”
爷两个一前一后的往村子里走去。
摩托车驶进村子,人群纷纷躲闪着,路过姜七小卖店时,正巧赶上姜七嫂从牛车上往下卸货,朱西把车停下来,却没熄火,摩托突突的一个劲的轰鸣着,姜七嫂却只是扫了一眼,没搭理他,转身进屋了。
与此同时,姜七也看到了朱西,他伸着脖子看了眼,便对正往屋里搬啤酒的姜七嫂说:“他又回来了?”
姜七嫂没回话,把啤酒箱子往地上重重的一放,扭身进屋了。
姜七说:“你看,货还没卸完呢,咋进屋了呢?”
姜七嫂没好气的怼了他一句:“累了,歇一会。”
店外的摩托声戛然而止,不一会,朱西搬着啤酒箱子走进来。
姜七一看,忙站起身冲着朱西笑着:“回来了西弟,你看看,这个不巧,这点活咋让你赶上了。”
朱西乐呵呵的说:“就是干活的命。”
姜七冲着屋里喊了声:“孩子他妈,西弟回来了。”
姜七嫂依然没好气的说:“我眼睛又没瞎。”
姜七尴尬的看了眼朱西说:“你看看,这脾气,老了老了,这脾气还长了。”
朱西说笑着说:“更年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