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诗嘅:你》(粤语诗)
文/树科
佢
系我
我哋嘅
我哋国度
谂唔到嘅宝
睇得见嘅形态
听有声啲竖撇捺
《树科诗笺》2025.3.12.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与重构:论树科《金字塔诗嘅:你》的现代性诗学表达》
文/阿蛋
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粤语诗始终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基因占据特殊位置。_k?a.n?s_h`u,p¨u\.*c~o·m¨诗人树科 2025 年 3 月创作于粤北韶城沙湖畔的《金字塔诗嘅:你》,以金字塔式的视觉构型、粤语方言的在地性书写,构建起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诗歌场域。这首仅有八行的短诗,通过语言符号的排列组合、能指与所指的辩证关系,展现出对现代性语境下个体存在、情感联结与文化身份的深刻思考,其诗学价值可置于后现代解构主义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双重脉络中加以考察。
一、视觉诗学:空间形式的哲学隐喻
诗歌以金字塔结构呈现的视觉形态,首先让人联想到艾兹拉?庞德 “漩涡主义” 中 “形式即内容” 的诗学主张。金字塔作为人类文明的古老象征,在这首诗中被转化为语言的建筑体 —— 诗人通过缩进式的排版,使 “佢 — 系我 — 我哋嘅” 形成由点到面的层级递进,如同金字塔从塔尖到基座的空间延展。这种视觉形式本身构成一种隐喻:个体(佢)在语言的建构中逐渐获得群体属性(我哋嘅),暗示着存在从单数到复数的蜕变过程。
中国古典诗歌虽讲究 “形美”,如《盘中诗》的回旋体、《璇玑图》的回文结构,但多侧重文字游戏层面。而树科此诗的视觉构型更接近西方现代主义的 “空间诗歌”(try)理念,将文字排列视为独立的表意系统。^优·品\暁-税?蛧^ ′蕞!芯*漳_节^耕-歆^快`诗中 “国度”“宝”“形态”“竖撇捺” 等词汇的错位分布,在二维平面上制造出三维空间的纵深感,仿佛让读者在阅读中完成一场从抽象概念(佢)到具体感知(睇得见、听有声)的空间漫游。这种视觉形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诗歌线性阅读的惯性,迫使读者在凝视中重新审视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二、方言诗学:在地性的语言突围
粤语作为中古汉语的活化石,其入声韵、俚语词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诗中 “谂唔到”“啲” 等方言词汇的使用,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标识,更是对标准化汉语的解构。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提出 “语言的乌托邦”,树科的粤语书写正是在主流语言体系中开辟出的异质空间 —— 当 “佢”(他 / 她)在普通话中只是单纯的第三人称代词时,粤语语境中却因声调差异(佢 kêu2 vs 渠 kêu?,后者为唐宋时期用法)暗含着历史纵深。
这种方言书写并非简单的地域猎奇,而是对 “语言囚笼” 的反抗。诗中 “竖撇捺” 既是汉字笔画的具象,又可视为粤语九声六调的抽象表征 —— 当普通话以 “横竖撇捺” 概括汉字笔画时,粤语独有的 “竖撇”(如 “及” 字的末笔)成为地域文化的语言指纹。诗人通过将方言词汇嵌入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实现了本雅明所说的 “语言间的可译性”—— 不是简单的意义转换,而是在差异中激活新的语义可能。正如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揭示的:“方言是自然发生的语言,带着一地的文化、民俗、思想的色彩。” 树科的粤语诗正是以这种 “自然发生” 的语言,重构着现代汉语诗歌的文化肌理。
三、符号诗学:能指链的自由嬉戏
全诗八行构成一个精密的符号系统,每个词语都是能指链上的节点。?1\3?x!s!.~n¨e`t·开篇的 “佢” 作为初始能指,在第二行与系动词 “系”(是)结合,生成 “系我” 的身份认同;第三行 “我哋嘅”(我们的)则将单数的 “我” 纳入复数的 “我们”,完成从个体到群体的语义跳跃。这种能指的滑动,暗合拉康 “主体是能指链的产物” 理论 ——“佢” 在语言结构中被不断改写,最终成为 “我哋国度 / 谂唔到嘅宝” 的所指对象。
“国度” 一词在此构成语义的张力场:它既是物理空间的想象共同体,又是语言建构的精神家园。当 “谂唔到嘅宝”(想不到的珍宝)出现时,能指链突然断裂 ——“宝” 的所指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