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557章 《<金字塔诗嘅:你>的现代性诗学表达》

第557章 《<金字塔诗嘅:你>的现代性诗学表达》

悬置,留给读者无限的阐释空间。这种 “未完成性” 正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诗学实践:意义永远处于延异状态,“你” 作为标题中的核心能指,在诗中始终以缺席的方式在场 —— 诗人通过 “佢 — 我 — 我哋” 的人称转换,将 “你” 建构为一个永远无法抵达的能指终点,如同金字塔的塔尖,既是凝视的焦点,又是意义的深渊。

诗的后两行 “睇得见嘅形态 / 听有声啲竖撇捺” 完成了从抽象到具象的回归。“形态” 对应视觉层面的金字塔构型,“竖撇捺” 则指向听觉层面的语言音韵 —— 前者是空间的凝固,后者是时间的流动,二者在符号层面形成辩证统一。这种对语言物质性的强调,让人想起韩东 “诗到语言为止” 的主张:诗人不再追求 “言外之意”,而是让语言本身成为意义的载体。当 “竖撇捺” 作为具体的书写符号被听见,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效应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感官界限,使语言成为可触摸的存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存在诗学:复数主体的生成路径

从存在主义视角审视,这首诗揭示了现代主体的生成悖论。开篇的 “佢” 作为自在的个体,在 “系我” 的断言中获得自为的意识;而 “我哋嘅” 的出现,标志着主体进入符号秩序,通过 “国度” 这一想象的共同体完成身份建构。但这种建构充满矛盾:“谂唔到嘅宝” 暗示着群体对个体的遮蔽 —— 当 “佢” 成为 “我们的宝” 时,其独特性是否被抽象的集体话语所消解?

诗中的 “你” 始终未直接出场,却作为隐性的参照系贯穿全诗。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你” 如同镜像中的他者,是主体确认自我的必要中介。“佢 — 我 — 我哋” 的演变轨迹,恰似婴儿从 “镜像阶段” 进入象征秩序的过程:通过对 “你” 的想象性认同,主体在语言中建构起 “我们的国度”。但这种认同注定是异化的 —— 正如金字塔的稳固建立在无数石块的堆砌之上,“我们” 的统一性也以个体的碎片化作为代价。诗中 “睇得见嘅形态” 与 “听有声啲竖撇捺” 的并置,暗示着主体在可见的表象与可听的能指之间永远无法弥合的裂痕。

这种对主体间性的思考,与海德格尔 “共在”(mitsein)概念形成跨时空对话。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指出 “常人”(das man)对个体存在的遮蔽,而树科的诗则通过 “我哋嘅” 这一复数主体,展现出现代人在群体认同与个体自由之间的永恒挣扎。“谂唔到嘅宝” 既是对群体温暖的渴望,也是对个体迷失的忧思 —— 当 “佢” 成为 “我们的珍宝” 时,究竟是找到了存在的根基,还是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虚无?

五、文化诗学: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机制

在文化传承的维度上,这首诗展现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创造性转化。其金字塔结构虽源自西方视觉诗歌传统,却暗合中国古代 “顶针”“回文” 等修辞手法 ——“佢 — 系我 — 我哋嘅” 的层层递进,犹如《诗经》中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的复沓章法,在重复中实现情感的累积。而 “竖撇捺” 的书写意识,又让人联想到唐代书法家张旭 “挥毫落纸如云烟” 的狂草精神,将文字从表意工具升华为生命的迹化。

粤语作为沟通古今的语言桥梁,在此诗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密码。当诗人用 “谂唔到”(想不到)这样的日常口语,表达对 “宝” 的惊诧时,既延续了《古诗十九首》“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的生命慨叹,又注入了现代人面对存在偶然时的错愕感。这种古今对话并非简单的拼贴,而是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言:“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它需要每个时代的诗人以新的创作来重新激活。” 树科的实践证明,方言书写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传统诗学现代转型的催化剂。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剧烈碰撞的当下,《金字塔诗嘅:你》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它以粤语方言的在地性抵抗着语言的同质化,以金字塔的几何构型解构着传统诗歌的审美惯性,在符号的嬉戏中重构着现代主体的存在寓言。这首诗如同一个微型的语言实验室,让我们看到:当诗歌打破 “言志”“载道” 的传统桎梏,回归语言本身的物质性与形式美时,其释放的阐释可能是无穷尽的。或许正如诗人自己在《树科诗笺》中暗示的:真正的诗歌,从来不是对意义的终极解答,而是在能指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