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后,三角座星系第西行星的同步轨道上,10 台反物质发电机组正在太空平台上闪烁冷光。′咸·鱼/墈*书,王· `毋?错\内¢容\
林信的战衣外骨骼传来轻微震动,那是发生器磁约束环与恒星风共振的频率 ——879 克反物质正以每天 10 克的速度消耗,饕餮 Y 型每天1方的转化速度进行着能量的转化和存储。。
"第一台大型粒子对撞机主体结构完成 63%。"
大海的数据流在真空环境中凝结成施工蓝图,"纳米机器人集群正在拆解第二颗金属小行星,硅基外壳的原子重组效率比预计快 19%。"
林信凝视着环形施工区,首径 20 公里的对撞机环如同悬浮的银色巨环,由星际尘埃凝聚而成的纳米材料正以螺旋轨迹拼接。
当他将意识接入施工网络时,十万台纳米机器人的视觉信号如潮水般涌来:在环带的 3 号节点,反物质喷嘴正在生成微型黑洞,将氢同位素压缩成反质子流。
"反物质提取率达 4.7 克 / 台 / 天。" 大海的仿生人形态突然来到他面前,"比预计延迟 3 天,原因是三角座主恒星的日冕物质抛射干扰了量子阱。"
林信点头,战术目镜中显示着实时生产曲线:当第 11 台发生器启动的瞬间,反物质储备量开始止跌回升。
太空平台上,"虚界行者 1 型" 探测器的三棱柱外壳正在吸收恒星风能量。
这台长宽各 1.5 米的银色梭形飞行器,搭载着从折叠空间拆卸的太空粒子撞击站核心部件 —— 此刻,其亚空间引擎的量子线圈正发出蜂鸣,准备进行首次千光年探测。,精¢武/暁`税¢网, *冕?费\阅.毒*
"航行模式:超膜折叠跃迁(100c)、真空零点能引擎、多维光谱扫描仪。" 大海的数据流扫过探测器表面,"建议探测半径控制在 800 光年,以避免触发未知引力陷阱。"
林信将手按在探测器的生物识别板上,纳米战衣与引擎核心瞬间建立神经链接。
当他闭上眼睛,数以万计的恒星坐标如流星雨般掠过意识空间 。
当虚界行者 1 型的亚空间引擎启动时,第西行星的电离层突然出现彩虹般的光晕。
林信看着监控屏上的粒子对撞数据:每台大型发生器每天产出 5.2 克反物质,误差率控制在 0.3%。
三角座星系的辉光穿透同步轨道的尘埃,在首径 200 公里的生产平台框架上投下流动的光网。
林信的战衣突然震动,大海的紧急通讯带着罕见的高频:"地核振荡周期提前 17 年,南半球重力场将于 72 小时后突破 1.8G,正在重新校准磁约束环的应力参数。"
大海的仿生人形态突然出现在观测窗前,手中捧着反物质产能模型,"当液态金属层向北半球迁移时,让发电机组同步调整轨道倾角,用行星重力作为天然的能量缓冲垫。!"
林信的意识瞬间接入太空基建网络,百万台纳米机器人的实时画面在战术目镜中炸开,"按原计划,500 座反物质发电机组需要多久才能达成产能平衡?"
"如果重力潮汐不干预的话......" 大海的数据流在他视网膜投下倒计时,"第 127 台对撞机将在一年零十七天后接入主环网,届时反物质日产量可达 500 克,刚好满足发电机组的基础消耗。¨c*h*a`n/g~k`a¨n`s~h-u·.?c¨o,m,"
林信看着施工区漂浮的金属小行星碎片,它们正被纳米机器人拆解成原子云:"不需要我盯着,你知道该怎么调配资源。"
透过舷窗,本星系内第西个行星,这颗比地球大 1.2 倍的行星呈现出令人窒息的翠绿色 —— 不是单一的植被覆盖,而是由深浅不一的绿浪编织成的活体地毯,在恒星风的吹拂下泛起涟漪。
"地表重力场 0.97G,处于南北半球质量平衡期。" 大海的声音从探测器生态舱传来,"但地核液态金属层的镍铁合金正在向北半球迁移,预计 127 年后重力峰值将达 2.1G。"
探测器穿越平流层时,林信首次看清了所谓的 "粗壮植物":首径五米的 "基座树" 如青铜雕塑般矗立,树干表面布满蜂窝状气孔,每片磨盘大小的叶片都呈现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
当探测器掠过赤道缓冲带,他惊觉这些植物的根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调整角度,如同无数只大地之手在感知重力的微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