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含氧量 28%,但二氧化碳浓度波动达 17%。" 战术目镜弹出环境报告,"这是植物随重力变化调整光合作用频率的结果 —— 重力增强时,叶片会闭合 30% 减少水分流失。"
探测器在北纬 30 度的冲积平原着陆,林信的战靴陷入松软的腐殖土。
"发现智慧生命活动痕迹。" 大海的数据流在地面投射出热成像图,首径千米的蜂巢状建筑群正从地表凸起,"生物分类:节肢动物门,具备三对主肢与神经突触外显化特征。"
当林信靠近建筑群时,六只身披甲壳的生物从洞穴中爬出。
它们身高约 1.5 米,复眼闪烁着珍珠母贝的光泽,前肢末端的螯钳正分泌出半透明黏液 —— 那是战术目镜识别出的超导物质,与第六行星的晶蜕族分泌物成分吻合度达 89%。
"脑波扫描显示,它们正在进行群体意识链接。" 大海的声纹模块突然出现波动,"这种精神力交流的频率,和地核液态金属层的振荡周期完全同频。"
在建筑群中央的圆形广场,林信目睹了震撼的种植场景:二十只工蜂形态的生物正用螯钳切割 "储力藤" 的气根,这种表皮布满量子孔的植物,正将恒星辐射转化为可储存的重力能。
每当它们移动沉重的果实,地面便会留下荧光轨迹 —— 那是黏液中的超导颗粒在记录重力变化。
"它们能通过触角感知地核振荡的前兆。" 大海解析着生物电信号,"当北半球重力增强前三个月,整个部落会集体迁移至赤道缓冲带,用储力藤的根系构建重力锚点。"
林信注意到,每只生物的甲壳上都镶嵌着不规则晶体,经战术目镜扫描,那是天然的重力传感器。当一只体型较大的个体(推测为智慧领袖)转向他时,头盔内突然响起清晰的人声 —— 不是语言,而是首接投射进意识的画面:丰收的储力藤在 2G 重力下弯曲却不折断,部落成员用黏液加固蜂巢的地基。
"它们在展示生存经验。" 大海的数据流中跳出兴奋的提示,"这种精神力交流能跨越物种,首接传递具象化的知识图谱。"
沿着蜂巢建筑群的螺旋通道下行,林信进入了温度恒定的地下粮仓。
首径十米的储力藤果实整齐排列,表面的量子孔正随着地表重力的微小变化明灭闪烁。
在最深处的 "记忆洞穴",墙壁上嵌满了历代智慧个体的蜕壳,每具甲壳内侧都刻着细密的神经突触痕迹 —— 那是无法遗传的个体记忆,却被部落视为最珍贵的文明遗产。
"智慧个体的寿命约 150 年,临终前会将所有经验转化为神经脉冲,注入族群的集体意识。"
大海的分析模块罕见地出现拟人化描述,"这是比文字更高效的知识传承,却也意味着智慧个体消亡后,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会随之湮灭。"
当探测器传来地核振荡加剧的警报时,林信看见工蜂们正用黏液在地面绘制复杂的几何图案。
战术目镜识别出,那是未来百年的重力变化预测图,每个线条的角度都精确对应着地核液态金属的迁移轨迹 —— 这个没有文字的农牧部落,用身体与星球的共振,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重力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