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潜质和才华;在管理者方面而言,工作量太大,精神和体力均感疲乏。
无论任何时候,与员工一起研究工作,指派了某些员工进行后,就放心让他去处理。在适当的时候,询问员工一些问题,防止他偏离目标,但不等于干扰。
总之,一个管理者如果喜欢干预员工工作的话,那就会使组织的管理发生混乱,最后反而会导致无人负责的局面出现。
如何防止下级越权
管理警戒区
秦末,秦始皇嬴政病死,宦官赵高想乘机图谋不轨,篡夺朝中的大权。他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并且假传圣旨,命始皇的长子赢扶苏自杀,并立次子赢胡亥为太子,紧接着宣布国丧。接着,赵高又扶太子胡亥继承帝位,即秦二世,赵高自己则当了正丞相。这时,秦二世胡亥二世胡亥的年龄还小,只不过是一个幼稚的傀儡皇帝,丞相赵高实际上掌握了朝廷的实权。
即使是这样,赵高的野心依然没有满足。他想进一步登上王位,却恐臣子未必全都信服他,于是他想出了一条计策。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
有一天,赵高献一头鹿给秦二世,他指着鹿说:“这是我献给陛下的一匹马!”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开玩笑吧?这明明是一匹鹿,怎么会是一匹马!”赵高严肃地说:“谁敢同陛下开玩笑!这明明是一匹马。你不相信的话,请问别别人。”
秦二世随即问左右臣子:“这东西是鹿还是马?”
赵高的亲信和讨好赵高的一部分臣子,都说是马;一部分臣子害怕赵高的威势,也说是马;一些正直的臣子,有的不做直声,有的实说是鹿。赵高暗暗记下了后面这些人的名字,后来借故把他们全部杀害了。
秦始皇统一全国不易,本来希望秦朝能够二世、三世……代代相传下去,结果秦朝只存在了不到20年,仅仅到了二世就寿终正寝了。究其原因,是秦始皇晚年宦官专权,二世胡亥在位时,赵高的擅权越位。其实,在现代社会中,下级“越权”的现象在一些企业也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职权范围不甚明了,或是写在纸上时明确,在实践中却糊涂,因而无意地、不自觉地“越权”;二是由于对管理者有成见,为了显示个人才能而有意地、不正当地“越权”;三是在非常情况下的“越权”。管理者要根据不同的“越权”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制止下级“越权”。
1.明确职责范围
权力是适应职务、责任而业的。职务,是管理者一定的职位和由此产生的职能;责任,是行使权力所需要承担的后果。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权力,就能在担多大的责任。职权责一致是管理者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有职无权”是被人“越权”;“有权无职”,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力;“越权”是“有权无责”,被“越权”是“有责无权”。因此,只有职、权、责相统一,真正克服有责无职无权、有职有权无责、有职无权无责、无职无责有权,才能制止“越权”现象,才不至于出现越高“指鹿为马”的悲剧。
2.分层管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都作为系统而存在,都有层次结构,它产发展变化也都是有规律的。系统之间能否有效地动转,是层次怀决定的,同一层次的诸系统的功能联系须由各级系统之间自主地进行。只有在发生障碍,产生矛盾,出现不协上一层次系统解决。这是分层管理者的理论依据。
下级要遵循这一原则,认真地做好本层次的工作,对管理者管理者负责,执行管理
者的指示,接受管理者的指导和监督,主动地、经常地请示汇报工作,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管理者管理者交给的一切任务。不能见硬就缩,见难就退,见险就罢,推诿拖拉,矛盾上交,也不能固执己见,自行其是,擅自做主,独往独来。对下级的“越权”,尤其是有意的“越权”,还应提高到目无组织、目无管理者、闲散主义、本位主义和闹独立性的高度来认识,这样,下级对自己的“越权”才会引起警觉。
3.为下级排忧解难
管理者如果不深入下层,不接近群众,高高在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就会助长下级“先斩后奏”、“干了再说”说越权行为。所以,管理者管理者要支持、鼓励、指导、帮助下级,关心、爱护下级,为了级排忧解难,及时解决他们工作中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及不协调的关键问题。这样,既可以防止下级有意识地越权,也可以防止下级由于来不及请示而出现的越权现象。
管理人才一方面要为防止下级的越权现象做出各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