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宋江山第六卷 > 第5章 第二节 初来乍到

第5章 第二节 初来乍到

急急拜倒在地,呼着:“下官来迟,请王知州恕罪!”那妇人听闻此言,更是吓得腿下一软,忙拉着身边的小童慌张地跪下。王安石自知这样的阵仗未免太大,自己虽是一个知州,但说到底,不过只是个为民办事的父母官,不稀罕这种派头,便忙让众人起来。

这一插曲很快便揭了过去,随后在县吏的陪同下,王安石又视察了几处,便打道回府。

是夜,王府内众人吃过了晚饭,王安石便在议事堂处理公事,他脑中又忆起早上那个小童担水的艰难身影,改革的心愿便更加坚定了。这时王雱在厅外求见,早上一事似乎成功地转移了他的注意力,王雱此时深切地感受到民生疾苦,再联想到先前他们一路走来所目睹的惨状,他总算能暂时放下弟弟的死。他想起父亲对他的教诲,心中便突然想到一个法子,于是便急急忙忙地跑来,欲说与父亲听。

“雱儿,此行前来所为何事,若是还为了弟弟的死,你便回去吧。为父此时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王安石不等他说,便先给他打了预防针。

未料王雱却并未离去,而是坚定地看着他,说道:“雱儿此次前来,并非为了弟弟的事,而是有关今早所见,雱儿心中有一想法。”

“你且说。”王安石闻言,不免略有兴趣地抬起头。

“雱儿认为,现在常州的百姓过得并不好,我们应该解救他们于水火。”

“如何解救?”王安石问道。

“唯有改革!”王雱说道,王安石闻言,不免眼前一亮,但却强压下心中的狂喜,继续追问道:“从何而改?”

“水利!”父子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经过了先前那一变故,父子两人未免有些疏远,但就在这一刻,他们又好似达到了空前的默契,恢复成以往那种亦父子亦友的状态。王安石不免一阵激动,不仅是庆幸于自己和儿子又有了那种情感,更是欣慰于儿子总算能走出阴影,着眼于大事而非小我。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找到知己的兴奋,血缘的奇妙竟能让他俩想到一块去,这下好了,他不是孤身一人了。

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忙走到王雱身边,将他带到厅内悬挂的那幅地图前,耐心解释道:“雱儿所想,正是为父所想,我国自古以来便是以农业为本,常州百姓更是以农业为生,所以在辖区内绝不能出现天地撂荒不事生产的局面,可见农业是百姓的唯一依靠。但你我皆看见,百姓务农时确实有诸多艰难,那小童担水灌溉的艰难,也是整个常州百姓的艰难。为父近日里研究常州地形,却发现这一辖区内水系丰富,河流纵横。你看这里,芙蓉湖、长荡湖、太湖、孟津河,其他还有数不清的小支流,可见此地并不缺水。”

“但水流之间并无联系。”王雱清晰地指出问题所在。王安石眼中更加一亮,真是他的好儿子。

“但雱儿却不知道,该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能想到这一层,已经不容易,至于解决方案,王安石心中已经拿定了主意:“凿运河。”

王雱闻言,未免一惊,开凿运河这一工程的浩大可想而知,是否可行还是个未知数,但他知道,一条运河将对此地的农业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将会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况且父亲素来执着,只要是他所想的,他都能做到,早年的鄞县,不也在父亲的治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么,那么这次的常州,大概也会如此。

想至此,王雱便打消了自己内心的疑虑,近日来因为父亲对弟弟之死的不作为,让他曾经对这个父亲失去了崇拜之心,这时的王安石,才是他印象中那个锐意进取,说到做到,心怀天下的父亲。这次的工程虽然利国利民但异常艰巨,自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弟弟的死让父亲深受打击,这个家他也应该试着帮父亲一起撑起来了。

“若是雱儿能帮到父亲什么,父亲只管说,雱儿自当尽心尽力。”王雱说道,同时他看见王安石已经坐在案前拾笔写了起来,他深知父亲就是这样说什么就做什么的急性子,也不便多打扰,转身便离去了。

但他们把这事想得太简单了。当王安石奋笔疾书时,他铁定没想到,这般好意最终竟会那样收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