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宋江山第六卷 > 第13章 第五章 艰难重重 第一节 初露锋芒

第13章 第五章 艰难重重 第一节 初露锋芒

第五章艰难重重

第一节初露锋芒自那日一场元宵御宴之后,东京城可谓是要变天了,一方欢喜一方愁,王安石这派,如有神助欢喜异常,王安石的最后一次亮剑,可谓是奠定了他作为改革领袖的地位。至此,对待改革一事,两派的矛盾对立点便从由谁领导转移成了是否会伤及自身利益。不得不说,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抗争,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剧烈,甚至在此时,更多人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其中不乏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中坚力量。毕竟王安石所提出的财政之道,不需要削减他们的收入,而仅仅作为一种增值的手段,既能为天下百姓谋利,又不伤及自身,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为期一月的准备,神宗终于对于这场变法有了第一个正式的动作。熙宁二年(1069)二月,皇上任命富弼为宰相,同时,一个全新的部门——“制置三司条例司”建立,负责人为副相陈升之。

出乎意料的是,王安石并未被授以大权,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改革主导者的地位。谨慎如神宗,明白改革须得循序渐进,饶是他身为一国之君,也不得任意妄为,对待变法一事,表面上还应以稳定为主。所以他一方面以富弼的威望来安抚人心,一方面让王安石躲在幕后,全力支持他组建自己的班底。至此,变法的核心人物,吕惠卿、苏辙、章惇等人,依次走向历史舞台。

七月,第一项法令均输法出台。均输法的意思很简单,便是增加发运司的权力。发运司是自宋太祖赵匡胤一朝便建立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淮、浙、江、湖等六路的漕运,把南方的物资运到京城来。但也存在弊端,地方发运使没有决定运什么的权力,只得执行三司长官的命令,而远在京城的长官因为信息的滞后和与民间的脱节,往往不知道这个时节最好的资源是什么,更不明白每年每地具体收成如何,只是凭借印象大笔一挥,发运使只好领命将货物拉上来。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京城的供需脱节,急需的物资稀缺,积压的货物却还在源源不断地运过来。奇妙的是,京城并没有因为这种问题民不聊生,反倒愈发繁荣起来,这又涉及了宋朝的商业。

当时东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小贩商家云罗密布,京城物资的短缺成了商人发财的机会。同时,一些规模较大的巨贾之家,为了寻求制度的庇护,勾结高官贵族,更有甚者,和后宫攀上了关系,这就像是一股涌动在繁华表象下的暗流。

这种民间经济的繁荣所造成的巨额财富,因为制度的不完善,从来都与朝廷无关,只流进官僚商户后宫贵人的口袋。宋朝此前历来国力强盛,倒也不计较,只是到了本朝,今非昔比,国库亏空,日益沉重的岁币加之官僚系统内的腐败,一步步蛀空了大宋朝的基底,致使先帝的葬礼都只得草草而办,可见财政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当今神宗内心又有着自己的大抱负,如何迅速地敛财,成了变法的最初动机。所幸王安石是一个毫无私欲之人,所以他无视这些不成文的灰色规则,无视这个庞大的官商勾结的利益系统,通过增加发运司的权力,用强硬的国家机器,将这笔巨额的财富从他们手中硬生生抢夺过来。

他任命薛向为长官,用皇帝拨下来的五百万贯内藏钱、三百万石上供米作为启动资金,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将这个属于国家的买办机构办得风生水起。这让皇帝很快便尝到了变法的甜头。的确,王安石现在所做的事情,正如他先前所讲,不加赋而国用足,不仅解决了京城的供需问题,更让国家在买卖之间赚取了差价,同时没有增加官员、百姓的负担,乍看实在是两全之策、完美之计,但事实并未如此顺遂。

八月,王府。

采办物资的家丁刚一进府,管家王贵忙迎上前去,“可买到了?”

家丁无奈,摇了摇头,打开手中漆盒的盖子,不出所料,空空如也。王贵虽有所预料,还是忍不住失望,低声叹道:“这可如何是好,自从七月老爷的新法实施,这城中的商户便不知是得了谁的撺掇,直说老爷是捣毁经济的元凶,竟纷纷拉起阵营,绝不向王家出售任何物资。已经一月了,家中的存粮早已见了底,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话音刚落,便听得身后脚步声响起,回头一看,正是夫人吴氏,忙将漆盒顺手藏到身后,福身问安。他自小便跟着王安石,忠心耿耿,敬佩其心中志向,自知数月来王安石已经心力交瘁,吴氏身体一向不大好,这等小事,本该由他作为管家解决,不应给他们添忧。谁料吴氏何等聪慧之人,接连几日菜蔬上的捉襟见肘她早已察觉,只消找个后院的婆子一问,便知道发生了何种变故。

她作为王安石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