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曼珠沙华之缘尽今生 > 分章完结阅读34

分章完结阅读34

尊卑、君臣、父子联系在一起,推演出符合《周礼》的社会秩序和做人的道理,使陈豫颇受启发。158txt.com对于《易》的注解历来数不胜数,陈豫一厢情愿地认定孔子作的《十翼》才是神来之笔,独到而精深的见解,就像给《易》插上翅膀,直上九天。

但是,陈豫近期的收获不仅如此。

从陈家先祖留下的残缺的三本读书笔记中,陈豫惊叹于先祖不凡的见解。尤其是最后一页,写着先祖的临终遗言:

余十有五而学《周易》,十年大成,游历江湖,觅奇人异士,以相切磋。至而立之年,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之言,以此占断,无不灵验,欲著书立传,以传子孙。然反复推敲揣摩之际,感《易》之博大精深,远甚于此。余于不惑之年起惑,至古稀,凡三十载春秋,浸淫《易》之至道,无有所获。暮年,方悟出《易》学无常,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形而上得道,形而下为器,所得因所持秘钥而异之理。弥留之际,余难瞑目,闻天地间梵唱如黄钟大吕,灵光闪现之处,各卦胡乱排列,与《周易》之卦序大相径庭。余深感解密之钥在于卦之序列,且于此序列中觉察世间无有之神力。得此神力相助,余竟起死回生。然尽余残生,终未悟出此卦序之道。然此乃天之昭示,必有深意。余载之于籍,以传子嗣。后辈定有大造化之人将悟此道。他日风云际会,此子必顺势而起,夺天地之造化,得改天换地之能。

坤、复、师、临、谦、明夷、升、泰、豫……

对于先祖所言,陈豫将信将疑。孔子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坤,易之门户。虽《周易》的卦序并非孔子所排列,但这种排列方法他是认同的,并为其作注,名曰《序卦》,其言真切,其辞合情,其义合理,无可挑剔。

但依先祖之言,《易》的排列顺序竟可以有所不同,而其中的差异竟有不可思议之神力。从上古圣人伏羲王天下,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后八卦又重为六十四卦,几经辗转,历时数千年,又有神农、文王作卦辞、爻辞,《易》本身也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陈豫想到过周文王及其子周公旦作《周易》之前,世间曾流传其他版本的《易》,像夏朝的《连山》,商朝的《归藏》,可这些早已连同亡国灭种的旧王朝被打上逆天而行的烙印抛进历史的尘埃之中。

当然,陈豫也想到过野史记载《连山》和《归藏》有不一样的卦序,它们被视为非正统,更有甚者称之为巫书,后来索性避而不谈,在周朝之前巫术盛行,是否跟它们的卦序有着某种联系?最终,它们被周王朝用新的秩序所替代,被赋予负面的印记,连同殷商王朝最后一代传说中的暴君纣王消逝在天地之间。然而纣王原本的面目是暴君还是明君,本就是千古之谜,而《归藏》是巫书还是天书也难以分辨,就如孔子所说,纣之不善,不如斯之甚也,也许,纣王并非暴君,只是如同他们的《归藏》一样,被胜利者出于政治目的烙上罪恶的印记,曾经存在过的灿烂的光辉也淡出世人的视线。

当然,陈豫有最重要的证据:就连八卦图不也有伏羲的先天图和文王的后天图之分吗?孔子在作《序卦》之后不也违背《周易》的卦序而作《杂卦》吗?为何在周朝之前圣人辈出,而周朝之后仙道盛行,跟《易》的卦序没有一点联系吗?是否远古的《易》真有通天彻地之能?

这一切,让还在《易》学大门外徘徊的陈豫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为此陈豫也想过,范老先生所指的第四十三卦并非《周易》的第四十三卦,而是另有所指。

如果他真的另有所指,陈豫反倒更能接受。在陈豫看来,他脱尘出俗,仙风道骨,却又非佛非道,一言一行暗合玄机,确实像个得天地之道之人。也许,他正是先祖所说的掌握了《易》之秘钥的人。若非如此,他不可能和陈豫在短暂的接触中,处处留下未卜先知的迹象。

陈豫不分昼夜,不论场合,把自己封闭在《易》的广阔天地中,就连胡蝶提出要去南山寺、天涯海角、蜈支洲岛游玩,也被他以去过多次的理由拒绝同行,惹得胡蝶暗自嘀咕他不解风情,拒绝这么可爱的一个美女的邀请。

无奈,这些笔记缺了几页,陈豫难在只有九卦的序列中找出线索,也许缺失的部分正是陈豫幼年时输给小伙伴没能被陈父找回来的,如果真是这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